第44章 行刺(第二更)(1 / 2)

董卓占據京城禍亂宮廷,不少忠貞朝臣皆被屠殺,在殘酷的統治下人人自危,生怕一語不慎惹惱董卓,而招來滿門抄斬之禍。

在控製京都立下大功的公孫逸,雖然被封為前將軍,都亭侯,但董卓並沒有履行當日諾言,公孫逸不僅手上毫無兵權,前將軍也是位列九卿之下,更別說位列三公。

原來董卓聽從李儒建議,認為公孫逸雖然立下大功,若是順其位列三公,必然驕橫難測,難保將來不會叛變。

更重要的是原公孫逸屬下,現任騎都尉的孟剛向董卓進言,說公孫逸並未忘卻當日東郊曠野之戰的仇怨,如此一來,董卓更是對公孫逸小心謹慎。

其實孟剛之所以向董卓進言,完全是受公孫逸之命,如此一來,他日公孫逸行刺董卓,也不會牽連孟剛,這個留在董卓身邊的重要耳目,他日必然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董卓忌憚之下,決定封公孫逸為前將軍,似是試探也是打壓,隻是董卓為了避免公孫逸寒心,每有酒宴,都會邀請入席,並且將原先被少帝封了的府邸重新修繕一遍還給公孫逸。

公孫逸並無絲毫不悅,反而對董卓愈發畢恭畢敬,董卓雖然忌憚,但能入駐京都是公孫逸的功勞,聽聞公孫酷愛射箭,便將一支寶弓贈予,又送去數匹西域戰馬,都被公孫逸悄悄送出了城。

公孫逸身負怪力,每日在家中射箭,折斷的長弓卻有不少,得到寶弓愛不釋手,隻是自己練習,箭術一直沒什麼大的起色,連禁止的物體都射不準,更別說移動的目標。

這一日,公孫逸在府中宴請賓客,過了半響,數名一身便服的將校登門而入,其中唯有一人全身著甲,目光冷淡看起來並不好親近。

“公孫大人勿怪,高仲達就是這樣。”為首張遼眼看公孫逸眼神疑惑,連忙上前解釋道。

公孫逸雖然隻是敗軍之將,但深得董卓器重,並州軍投效而來,不免被西涼軍舊部排擠,同為後來投效,張遼等原並州將校,自然與公孫逸較為親近,態度也十分客氣。

並州軍中唯有高順嚴謹刻板,猜測身份倒也不難,公孫逸並不在意高順冷清的態度,反而比較在意高順表字。

曆史所載高順無字,現在看來並非無字,而是與帝王重名,三國誌成書於晉,避諱司馬家晉宣帝名諱,因而不提高順的字,是極有可能的。

公孫逸輕笑道:“諸將軍能光臨寒舍,真是蓬蓽生輝,裏麵請。”

“公孫大人多次宴請,我等叨擾已久,實在心中惶恐,公孫大人請。”一眾將校連忙欠身行禮,對公孫逸頗多敬重。

其實這並不是公孫逸第一次宴請張遼等並州軍舊部,酒宴之上雖然隻是暢談古今,不談政事,隻是在有心人的眼裏,便是私下結黨營私。

張遼、高順等人皆獨當一麵的將才,若是被董卓器重,一旦掌握實權,將來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軍,很難擊敗有張遼、高順這樣的猛將領軍的西涼軍。

若是被認為是公孫逸一黨,刺殺董卓事情敗露,張遼、高順等人絕不會再得到重用,甚至有性命之憂。

公孫逸看似輕描淡寫的宴請,卻已是為將來布局,其實近日來,公孫逸已經找到了刺殺董卓的機會,每日燥熱的晌午,董卓都會屏退左右,在靠近湖邊的宮廷廂房內休憩。

若是抓住機會,趁機殺死董卓,再將其屍體丟入湖中,這些時間足夠公孫逸安全離開,恐怕等呂布等人反應過來,公孫逸早有逃出洛都。

宴會之上,鍾鼓聲樂不斷,眾將校舉杯暢飲,唯有高順一人列作末席,不僅滴酒不沾,連桌上豐盛食物也是絲毫不食。

公孫逸隨手放下酒杯,朝門口近衛示意,很快數箱金銀被抬了上來,頓時一眾將校眼前一亮。

公孫逸將眾人表情盡收眼底,起身輕笑道:“諸位遠道而來,我公孫逸自然該盡地主之誼,諸君一人一箱,切莫推辭。”

“這如何使得!”張遼等人連忙起身請辭,並非對這些金銀不動心,而是一旦收下,外麵原本的風言風語必然坐實,豈不是真成了公孫逸一黨,恐怕難以在董卓手下升官進爵。

“想必諸位將軍是忌憚外麵的風言風語,隻是難道諸位不收,外麵的那些謠言就能停止?還是說諸位將軍看不起在下這個敗軍之將,若是如此,便另當別論了。”公孫逸言語微沉,似乎有些慍怒。

公孫逸意思很明確,既然外麵說眾人是一黨,那麼就作為一黨團結起來,西涼軍舊部雖為深受董卓信任,但想要建功立業,必須組成董卓足夠重視的勢力,這一點張遼等人豈能不知。

略微沉吟,張遼等人唯有抱拳道:“多謝公孫大人饋贈,他日若有差遣我等定當相助。”這話說得十分漂亮,隻是相助,並非相隨,一字之差卻是千差萬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