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生活篇 簡單灑脫,活出快樂(2 / 3)

研究發現,音樂還有促進人們智力發展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通過音樂來鍛煉人們的想象力,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使五官四肢靈敏協調,在熟練遷移、觸類旁通的作用下,對音樂以外的其他學科的感知和研究,也有著促進功能。

音樂對人們的道德、意誌、品格、情操來說,也會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情況下有所影響。雖然不能完全像我國古代儒家那樣,把音樂藝術對道德的作用抬升到相當高的地位,但多聽高尚的音樂,確實會使人們的情趣高潔起來,多聽鏗鏘雄壯的聲音,也會使人們的意誌堅強起來,情緒高昂起來。

智慧點撥

其實無論是音樂還是其他藝術形式,都是我們生活中美好的存在。試著讓自己與音樂對話,與藝術對話,讓自己在凡塵世俗疲憊的心神得到放鬆,讓心靈得到淨化,從而能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大道至簡

趙元任先生一生學術成果卓著,文理皆通,曾獲美國康奈爾大學理學士學位,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在數學、物理學、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中國現代方言、中國樂譜樂調以及音樂方麵都有很高的造詣,曾與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1929年被中央研究院聘為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語言組主任。1945年當選為美國語言學學會主席。作為國際語言學大師,更被稱為“中國語言學之父”。盛名之下,曾有很多人對他所取得的成就表示欽佩和羨慕,但趙元任先生卻不以為然,他說隻要心裏簡簡單單、不為世俗所累,就是最幸福的事了。

古人有句話叫“大道至簡”,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越是真理的就越是簡單的”。智者的簡單,並非因為貧乏或缺少內容,而是繁華過後的一種覺醒,是一種去繁就簡的境界。簡單的過程是一個覺醒的過程。大道至簡,健康的人生一定是一個去繁就簡的人生。的確,幸福與快樂常常源自於內心的簡約——簡單使人寧靜,寧靜使人快樂。

人生折射

在人的一生中,也會有許多的追求、許多的憧憬。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銘心的愛情;追求金錢,追求名譽和地位。有追求就會有收獲,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擁有很多,有些是我們必需的,而有些卻是完全用不著的。那些用不著的東西,除了滿足我們的虛榮心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成為我們的一種負擔。

古希臘的佛裏幾亞國王葛第士,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戰車的軛上打了一串結。他預言:誰能打開這串結,誰就可以征服亞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仍然沒有一個人能成功地將結打開。這時亞曆山大率領軍隊入侵小亞細亞,他來到葛第士繩結的車前,毫不猶豫地拔劍砍斷了繩結。後來,他果然占領了比希臘大50倍的波斯帝國。在現實生活中,困擾我們的繩結同樣存在,並且有可能在我們的心中。

有一個年輕人從家裏出門,在路上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正好經過一家寺院,便想考考老禪師。他說:“什麼是團團轉?”“皆因繩未斷。”老禪師隨口答道。年輕人聽了大吃一驚。

老禪師問道:“什麼事讓你這樣驚訝?”“不,老師父,我驚訝的是,你怎麼會未卜先知呢?”年輕人說,“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了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場上去吃草,誰知它轉來轉去,就是脫不開身。我以為師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卻沒想到你一口就說中了。”

老禪師微笑道:“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解脫。一理通百事啊。”年輕人恍然大悟。

其實,人生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得失隨緣吧,不要過分強求什麼,不要一味地去苛求些什麼。世間萬事轉頭空,名利到頭一場夢,想通了,想透了,心也就豁然了。名利是繩,貪欲是繩,嫉妒和褊狹都是繩,還有一些過分的強求也是繩。牽絆我們的繩子很多,一個人隻有擺脫這些心的繩索,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體會到做人的樂趣。

生命各有各的快樂,在於不同個體對各自生活的一種簡單的滿足。不要被世俗的繩結羈絆,聽從內心真切的呼喚,便能享受屬於自己的幸福。

龍王與青蛙一天在海濱相遇,打過招呼後,青蛙問龍王:“大王,你的住處是什麼樣的?”

“珍珠砌築的宮殿,貝殼築成的闕樓,屋簷華麗而又氣派,廳柱堅實而又漂亮。”龍王反問了一句,“你呢?你的住處如何?”

青蛙說:“我的住處綠蘚似氈,嬌草如茵,清泉潺潺。”

說完,青蛙又向龍王提了一個問題:“大王,你高興時如何?發怒時又怎樣?”

龍王說:“我若高興,就普降甘露,讓大地滋潤,使五穀豐登;若發怒,則先吹風暴,再發霹靂,繼而打閃放電,叫千裏以內寸草不留。那麼,你呢?青蛙!”

青蛙說:“我高興時,就麵對清風朗月,呱呱叫上一通;發怒時,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後氣消肚癟,萬事了結。”

人活在世上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或者是“龍王”,或者是“青蛙”。或許你的生活很簡單,但是你也會有自己的樂趣。

智慧點撥

有些人,他們活著,卻沒有時間去多愁善感;愛著,卻不懂怎麼詮釋愛情;他們滿足,因為他們沒有奢望生活過多的給予;他們簡單,不用在人前掩飾什麼。他們也許連幸福是什麼都不知道,然而真正快樂的就是這麼一群簡單的人。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不能夠活得單純。不要去刻意追求什麼,不要向生命去索取什麼,不要為了什麼去給自己塑造形象,其實,簡單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第三節 【梁實秋】人間有味是清歡

雅舍談吃,尋求生活的趣味

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中曾寫道:“取熱飯一碗,要小碗飯大碗盛。把蒜醬抹在菜葉的裏麵,要抹勻。把麻豆腐、小肚兒、豆腐鬆、炒白菜絲一起拌在飯碗裏,要拌勻。把這碗飯取出一部分放在菜葉裏,包起來,雙手捧著咬而食之。吃完一個再吃一個,吃得滿臉滿手都是菜汁飯粒,痛快淋漓。”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吃法裏麵包含了一種趣味和熱愛生活、享受生命的精神內涵,正是這種內涵,用無限的生活熱情和雅致的韻味,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學拉得很近。

人生折射

無論麵對什麼人,隻要提起關於吃的話題,總是會有滔滔不絕的回應。不同的人對於吃的感受和心得是不同的:饑餓者想到果腹,庸俗者想到口腹之欲,平常人想到喜愛的食物。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早已超出了果腹的層麵,更多的是一種生活的趣味。而對於梁實秋先生來講,“吃”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他曾經說過:“饞,則著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裏安放一條舌頭,舌上有無數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饞?饞,基於生理的要求,也可以發展成為近於藝術的趣味。”

其實,中國曆史上有關名士與吃的話題一向綿綿不絕,東坡肉、宮爆雞丁,都是有典故的,今天我們來看這些菜名,仿佛它們已經完全卸下了世俗的外衣,而包上了一層精致的華服。確實,文人一旦與美食結緣,久而久之就會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情趣帶上餐桌。雖說“吃的藝術”不能脫離吃而存在,但也不能為吃所局限,而是要在吃的過程中體現高雅情趣,體現一種風流高雅的名士風度。

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吃飯對於很多人來說,僅僅成為了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而完全忘記了吃飯的樂趣。一位年輕人在求職的過程中曾遇到過這樣一件事:

碩士畢業後,小王自信滿滿地到一家大型企業去求職,例行的專業考核通過後,由總經理親自麵試。小王事先曾準備了許多可能會問到的問題的答案,沒想到總經理第一句話說的卻是:“我們來隨便聊聊,你平常愛吃什麼食物啊?”小王愣了一些,隨即答道:“我這人對吃沒什麼要求,隨便什麼吃飽就行。”經理又問:“那你會做飯嗎?平常有什麼愛好呢?”小王不假思索地答道:“做飯是件多麼浪費時間的事,我根本不會去做。什麼打球啊蹦迪啊,我完全不感興趣。有這個時間,我寧願多做一些工作。”小王自認為自己回答得非常好,完全體現了自己專注工作的優點。

誰知後來小王得知自己並未被錄用。小王百思不得其解,向那位總經理打電話詢問,對方非常認真地告訴他:我們認為,一個對美食完全沒有興趣,甚至沒有什麼愛好的人,很難說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那麼他也很難在工作上作出富有創意的成就。

其實,吃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對待吃這個問題的風度和氣質,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

智慧點撥

在繁忙的學習、工作之餘,我們要沉下心來,細細地品味生活,體驗生命中的每一點欣喜與感動,讓生命和心靈永葆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這種心態對於我們保持和諧的身心狀態,甚至是減輕來自各方麵的壓力,無疑是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的。

以感恩之心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