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生活篇 簡單灑脫,活出快樂(1 / 3)

)第一節 【辜鴻銘】凡事看開點,幸福多一點

一個人隻有擺脫心的繩索,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體會到做人的樂趣。

灑脫是最可貴的生活態度

辜鴻銘曾經說自己很喜歡孔子這句話:“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他說:“孔子的人生是曠達的,他能夠甩開名利之累,退而閑居,做到凡事豁達、灑脫,以此追求一種真正心靈的生活。”凡事看開點,那麼人生處處都能感到幸福;反之,即使幸福降臨,也是體會不到的。

人生折射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點草子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撒完種子,跟著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一大早衝進禪房大喊:“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衝走了!”“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了,原本光禿的地麵,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茵;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師父看後點點頭說:“隨喜!”

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恨、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

不要幻想生活總是那麼圓圓滿滿,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每個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溝溝坎坎,品嚐苦澀與無奈,經曆挫折與失意。

在漫漫旅途中,失意並不可怕,受挫也無須憂傷。隻要心胸開闊,心性豁達,即使風淒雨冷,即使大雪紛飛,也總會有過去的時候。艱難險阻是人生對你另一種形式的饋贈,坑坑窪窪也是對你意誌的磨礪和考驗。落英在晚秋凋零,來年又燦爛一片;黃葉在秋風中飄落,春天又煥發出勃勃生機。這何嚐不是一種達觀,一種灑脫,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看透了,看穿了,人的生命就獲得了自由和解脫,從斤斤計較的小圈子裏走出來,不在小事情上浪費自己的精力,而能務其大者、遠者,創造人生的遠景宏圖。人生曠達了,心智自然也就不會勞累,就不會活得那麼拘謹和痛苦。區區小事不能給你帶來煩惱,不愉快的經曆也不能使你怨天尤人。

智慧點撥

灑脫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棄,灑脫是一種思想上的輕裝,灑脫是一種目光的朝前。有灑脫才不會終日鬱鬱寡歡,有灑脫才不覺得人生活得太累。懂得了這一點,我們才不至於對生活求全責備,才不會在受挫之後彷徨失意。懂得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挺起剛勁的脊梁,披著溫柔的陽光,找到充滿希望的起點。

建構心靈世界的“桃花源”

曾經有人向辜鴻銘請教“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的含義,先生解釋說:“智者也就是聰明人,聰明人通達事理,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樣,所以用水來進行比擬;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於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衝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重不遷,所以用山來進行比擬。”

聖人看見山,就如同看見了自己的外化。自己的外化是如此瑰麗,因此“仁者樂山”。這是必然的。智者像水一樣流動,生生不息。智者除了像水的流動外,還像水一樣多情,他的人生充滿喜樂和歡欣。因此,“智者樂水”是他成為智者後的必然狀態。對於我們普通人,就是要努力建構我們充滿山水詩意的心靈世界的桃花源。

人生折射

智者在喜樂自身的同時,對世人充滿悲憫之情,他身上肩負著播種歡樂的使命。

有人問希臘智者歐裏庇得斯:“普通人為什麼缺乏智慧?”歐裏庇得斯答道:“智慧是由悲苦換來的,小悲苦換來小智慧,大悲苦換來大智慧,因此我們的智慧裏總是充滿憐憫。”

儒家說“仁義”,佛家說“慈悲”,道家說“貴生”,墨家說“兼愛”,這些理論都充滿一種人性關懷。

一位得知自己不久於人世的老先生,在日記簿上記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如果我可以從頭活一次,我要嚐試更多的錯誤,我不會再事事追求完美。”

“我情願多休息,隨遇而安,處事糊塗一點,不對將要發生的事處心積慮計算著。其實人世間有什麼事情需要斤斤計較呢?”

“可以的話,我會多去旅行,翻山涉水,再危險的地方也要去一去。以前不敢吃冰淇淋,是怕健康有問題,此刻我是多麼的後悔。過去的日子,我實在活得太小心了,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有失,太過清醒明白,太過合情合理。”

“如果一切可以重新開始,我會什麼也不準備就上街,甚至連紙巾也不帶一塊,我會放縱地享受每一分、每一秒。如果可以重來,我會赤足走出戶外,甚至徹夜不眠,用這個身體好好地感覺世界的美麗與和諧。還有,我會去遊樂場多玩幾圈木馬,多看幾次日出,和公園裏的小朋友玩耍。”

“隻要人生可以從頭開始,但我知道,不可能了。”

生活本是豐富多彩的,除了工作、學習、賺錢、求名,還有許許多多美好的東西值得我們去享受:可口的飯菜,溫馨的家庭生活,藍天白雲,花紅草綠,飛濺的瀑布,浩瀚的大海,雪山與草原,遙遠的星係,久遠的化石……

此外,還有詩歌、音樂、沉思、友情、談天、讀書、體育運動、喜慶的節日……甚至工作和學習本身也可以成為享受。如果我們不是太急功近利,不是單單為著一己的利益,我們的辛苦勞作也會變成一種樂趣。讓我們把眼光從“圖功名”、“治生產”上稍稍挪開,去關注一下上帝給予我們的生命、生活中的這些美好吧。

享受生活,是要努力去豐富生活的內容,努力去提升生活的質量。愉快地工作,也愉快地休閑。散步、登山、滑雪、垂釣,或是坐在草地或海灘上曬太陽。在做這一切時,使雜務中斷,使煩憂消散,使靈性回歸,使親倫重現。用喬治·吉辛的話說,是過一種“靈魂修養的生活”。

老子說“上善若水”,孔子說“智者樂水”,都指出人應該像水一樣流動而潔淨。智者的智慧是透明的、流動的、浩大的、能解渴的,因此“智者樂水”就是“樂”他自身,體悟一種天地證我的快感,感受一種山水般充滿寧靜與靈性的心靈愉悅。

智慧點撥

我們會工作、會學習,但如果還不會真正享受生活,那麼,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人生的一大遺憾。學會享受如山水般充滿詩意與智慧的“心靈生活”,真正去領會生活的詩意、生活的無窮樂趣,這樣我們工作起來、學習起來,也就會感到更有意義。

)第二節 【趙元任】簡單就是一種幸福

生活是跳動的音符

趙元任先生是國際知名的語言學大師,會說33種漢語方言,並精通多國語言。他更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者之一,被稱為“中國語言學之父”,為語言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趙元任先生還雅好音樂,曾專攻和聲學與作曲法,會擺弄多種樂器,畢生都與鋼琴為伴。他一生創作過一百多件音樂作品,包括聲樂和器樂。他跟他的女兒們凡有機會聚在一起,就組成一個家庭合唱團,分聲部地練習演唱他的新作或舊作。我們所熟知的一首由劉半農先生作詞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由趙元任先生譜曲並親自演唱的。難怪人們說,音樂是他的生活樂趣所在,也是他生命的組成部分。

人生折射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沉浸在那美妙的境界,三個月都食不甘味,他說:“想不到音樂之美,竟能到如此境界啊。”

好的音樂,的確令人永世難忘。人的一生,會為了生存等各種事情而奔波勞累,如果僅止於此,生活將是單調而乏味的。世界本身豐富多彩,自然的山山水水、人間美妙的藝術,都會讓自己的靈魂得到休憩和陶冶。音樂是一種細膩而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對人的智力發育和情操陶冶方麵都有很大的作用。

音樂是人類共有的精神食糧。《晉書·樂誌》說:“是以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聞其商聲,使人方廉而好義;聞其角聲,使人惻隱而仁愛;聞其徵聲,使人樂養而好施;聞其羽聲,使人恭儉而好禮。”說明音樂中的“五音”可以完善人的性格與行為。

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認為,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

古時,人們在進行強體力勞動時,為了減輕精神上的負擔,發出“嗨唷!嗨唷!”的聲音,特別是在集體勞動時,更有用歌唱的節奏來統一步伐和著力點的作用。勞動號子就是這樣產生的。再如持續時間較長的重複性勞動,為避免單調及精神上的疲勞,人們也會自然地發出種種歌聲來調劑精神。如采茶、放牧、搖船、插秧等,雖節奏並不一定與勞動動作合拍,但因有了歌唱的調節,也會使人感到輕鬆和減少寂寞感、枯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