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蔡元培】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一個人隻要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終有到達成功的那一天。
學思結合才能求得真學問
蔡元培先生為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作出過重大的貢獻,他提出的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和“尚自然”、“展個性”的兒童教育主張,在當時的教育界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在具體的學習方法上,蔡元培先生強調“學”與“思”的結合,認為讀書光是靠學還不夠,還要多向別人請教、多思考,這樣才能求得真學問;反之,隻學而不問、不思,必然得不到真才實學。
人生折射
有這樣一則寓言:
雲雀見麻雀整天在樹枝上跳來跳去,就問:“麻雀太太,你為什麼不飛得高一點呢?”
麻雀斜著眼睛瞟了它一眼,說:“難道我飛得還不高嗎?你瞧瞧公雞!”
“公雞伯伯,你為什麼不飛得高一點呢?”
公雞驕傲地在房頂上邁著八字步,反問:“難道我還飛得不高嗎?你瞧瞧鵪鶉!”
“你為什麼不能飛得高一點呢,鵪鶉姐姐?”
鵪鶉奮力從草尖上飛過去,得意地對雲雀說:“難道我還飛得不高嗎?你瞧瞧癩蛤蟆!”
後來,雲雀遇見雄鷹,便向雄鷹請教:“雄鷹叔叔,你為什麼飛得那麼高呢?”
“不,不。”雄鷹謙虛地說,“離藍天,我還差得遠呢!”
“啊,我明白了!”雲雀眨巴眨巴眼睛想,“誰如果想展翅高飛,就不能把目標定得太低;如果眼睛隻盯在樹冠以下,那就永遠不可能在藍天白雲間翱翔。”
從此以後,雲雀努力向雄鷹學習,她終於能夠像雄鷹一樣搏擊長空了。
這是一篇耐人尋味的寓言佳作,讀後使人久久難以忘懷。雲雀通過向不同的對象請教,得出了自己的誌向。寥寥數語,使麻雀、公雞、鵪鶉等胸無大誌、甘於平庸者的形象躍然紙上,同時反襯出雄鷹勇於進取、翱翔藍天的遠大誌向。雲雀好問深思、向能者看齊的心態,同樣給人以有益的啟迪。
大文學家巴爾紮克說:“打開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的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歸功於‘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
在我們一般人看來,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係的係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向左旋的,也就是逆時針的。這是為什麼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題不放。他設計了一個碟形容器,裏麵灌滿水,每當拔掉碟底的塞子時,碟裏的水也總是形成逆時針旋轉的漩渦。這說明,放洗澡水時漩渦朝左並非偶然,而是一種有規律的現象。
1962年,謝皮羅發表了論文,認為這漩渦與地球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自轉的話,拔掉澡盆的塞子則不會產生漩渦。由於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旋轉,而美國處於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謝皮羅認為,北半球的台風都是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其道理與洗澡水的漩渦是一樣的。他斷言,如果在南半球則恰好相反,洗澡水將按順時針形成漩渦,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謝皮羅的論文發表之後,引起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
智慧點撥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多問幾個為什麼,也許生活就會從此不同。科學的道路上如果沒有求真,也就沒有了新的進步。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也要多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麼,而不能稀裏糊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隻有把不懂的問題“打上問號”,多在腦子裏思考,才能使我們學得更深入一些,變得更聰明一些,因為隻有學與思的結合才是正確的求知之道。
讀萬卷書,還要行萬裏路
蔡元培先生在對北大的學子發表演說時,曾講到孔子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蔡先生說他自己非常喜歡這句話,並解釋說:孔子認為質樸勝過文采,就顯得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顯得虛浮。文采和質樸兼備,然後才能成為君子。其中,“質”是樸素的本質,“文”是人們由實踐中得來的經驗、見解積累而成的文化。一個人要想學到真正的學問,光靠書本知識是不行的,還要通過人生的經驗來體會做人做事的道理。這就是為什麼社會上有才幹、有成就、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並不一定都是出自學校的好學生的原因;同樣,功課好的學生進入社會後也不一定能成就偉大的事業。在書本知識之外,還有“社會學問”這一最重要、最實用的學問。
人生折射
古時有伯樂相馬的故事,後來伯樂老了,有一次,秦穆公就請伯樂推薦相馬的人才。伯樂極力推薦九方皋,說他的相馬水平不在自己之下。
九方皋拜見秦穆公後,就開始奉命尋找千裏馬。過了三個月,九方皋向秦穆公報告說:“千裏馬已經找到了,在遙遠的沙丘地方。”秦穆公問道:“你找到的是一匹什麼樣的馬呢?”九方皋回答:“是一匹黃色的母馬。”
秦穆公派使者去取千裏馬,使者報告說,九方皋相中的是一匹墨色的公馬。秦穆公聽了很不高興,馬上把伯樂召來,責備他說:“你推薦的九方皋根本不是相馬的高手,他連馬的顏色和公母都分不清,怎麼會找到千裏馬呢?”伯樂聽了感慨地說:“真沒想到九方皋相馬達到了這樣專精的程度。他相馬的時候,已經經曆了一番去粗取精、由表及裏的觀察過程,他注意的是千裏馬應該具備的那些條件,而沒有浪費自己的精力去注意馬的毛色、公母這樣無關緊要的細節。九方皋真正是相馬的天才,遠遠超過了我。”
秦穆公聽了伯樂的話,將信將疑,把九方皋相中的馬取回來一試,果然是天下無雙的千裏馬。
有很多人都納悶伯樂為什麼不推薦自己的兒子,讓自己的兒子得到國君的賞識;而伯樂卻肯定地說,自己的兒子並不如九方皋。
原來,在伯樂逐漸年老時,一心想將相馬術傳給自己的兒子,以免這門學問失傳。可惜他的兒子不爭氣,在學習了伯樂記錄著自己幾十年相馬經驗的筆記後,就出門尋找千裏馬,走著走著,在路邊見到了一隻癩蛤蟆。他想:按筆記裏所說,千裏馬的頭骨清瘦、眼睛有神、跳躍有力。好極了!我找到千裏馬了!原來相馬這麼容易,我比父親高明多了!
九方皋沒有相馬的書籍可以參考,最後找到了千裏馬;伯樂的兒子有父親的言傳身教,外加相馬的筆記,最後卻得了個讓人啼笑皆非的結局。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對別人的經驗生搬硬套是不行的,真實的社會實踐更加重要。
智慧點撥
書本不是我們學習知識的唯一來源,真實的社會實踐同樣是我們值得去讀的一本大書。讀萬卷書,還要行萬裏路,這也是蔡元培先生向廣大學子殷切教導的求學求知之道。
)第二節 【陳寅恪】學無止境,自強不息
專心一意,才能事半功倍
陳寅恪先生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國學大師,在曆史學、古典文學、語言學等方麵都卓有建樹,其知識麵之廣令人讚歎不已。但陳先生強調自己雖然涉及的領域較多,但在學習時最主要的是做到專心一意,他說人在同一個時間隻能做好一件事情。我們也隻有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才能將這件事情做到最好。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時又做另一件事情的結果,則隻能是兩件事情都做不好。學習容不得半點馬虎,隻有做到專心一意,才能事半功倍。
人生折射
在做事情時,一心不能二用。孔子說“術業有專攻”,意思就是說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門道”,之所以需要專攻,是因為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為了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就需要我們集中我們的力量,一心一意地把一件事情做好。
有這樣一個人,他從小文科成績都是紅字連篇。他的讀寫速度很慢,英文課需要閱讀經典名著時,他隻能從漫畫版本下手,以求過關。他常常說:“我的腦袋裏有想法,但是卻沒有辦法將它寫出來。”後來,醫生診斷他患有識字障礙。之後他憑借優異的數理成績,進入美國名校斯坦福大學就讀。他發現商業課程對他而言比較容易,於是他選擇經濟學為主修,在英文及法文仍然不及格的同時,全力投注於商學領域,獲得mba學位。畢業時,他向叔叔借了10萬美元,想自己創業。他於1974年在舊金山創立的公司,如今已是世界五百強企業,擁有26萬多名員工。
他就是施瓦布,嘉信理財的董事長兼ceo(首席執行官)。現在,施瓦布的讀寫能力仍然不佳,他閱讀時必須念出來才行,有時候一本書要看六七次才能理解,寫字時也必須以口述的方式,借助電腦軟件完成。
一個先天學習能力不足的人,何以能成就一番事業?施瓦布的答案是:由於學習上的障礙,他比別人更懂得專注和用功。
“我不會同時想著18個不同的點子,我隻專注於某些領域,並且用心鑽研。”他說。這種“一次隻做一件事”的專注態度,也體現在嘉信27年的曆史中。當其他金融服務公司將顧客鎖定於富裕的投資者時,嘉信推出平價服務,專心耕耘一般投資大眾的市場,終於開花結果。之後,隨著科技的進步及顧客的成長,嘉信於每個時期都有專心投注的目標。它在許多階段的努力成果,成為業界模仿的對象,在金融業立下了一個個裏程碑。
因此,無論做任何事,心無旁騖地完成自己已鎖定的目標,才是當務之急。任何在某一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對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極其專注的!
智慧點撥
人一生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極其有限的,如果我們想去成就一件事情,就必須將自己僅有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去。對於我們的學習來說,更是如此,隻有一心一意地去學,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
學習是件終生的事情
陳寅恪先生1921年曾出國留學,其間他勤奮學習,積累了各方麵的知識,而且具備了閱讀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等八種語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深為國內外學人所推重。及至後來雙目失明之後,他仍鍥而不舍,悉心鑽研,窮十年歲月,寫出《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這樣的巨著。陳寅恪先生一直強調學習是件終生的事情,人不可一日無學。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