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梁漱溟】以退為進,柔中帶剛
一個人的誠信相當於他的脊梁骨,如果沒有這脊梁骨,人們將無法立起來。
衝突來自自以為是
在美國,豎起大拇指是用來表示支持和讚同,向對方表示“幹得好”或者“棒極了”。然而,在澳大利亞,如果大拇指上下擺動,是對別人的侮辱。北美人用豎起的大拇指表示要求搭便車,但在尼日利亞等地,這個手勢卻被認為非常粗魯。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語言,如果在交往當中,都想當然地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做,那麼結果可想而知,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誤解。原本誰都沒有錯,但結果卻是對誰都沒有好處。不僅國家間如此,每個人也都是按照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去行動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同樣的行為在不同的人那裏會產生不同的味道,如果大家都按照自己所認為的“對”去行動,結果不可能令人滿意。
梁漱溟先生就說:“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會起衝突,往往是因為雙方都自以為是,自己自信太多,又以鄙薄的態度去看對方,因此我不容你,你不容我。”
人生折射
自以為是的人看著是自信太高,實則是眼界太窄、閱曆太淺。
布魯諾信奉哥白尼學說,說地球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粒小小塵埃,否定地心說。天主教會不僅指控他為異教徒,並且革除了他的教籍,還建議當局將布魯諾活活燒死。布魯諾聽完宣判後,對這夥凶殘的劊子手輕蔑地說:“你們宣讀判決時的恐懼心理,比我走向火堆還要大得多。”
公元1600年2月17日,布魯諾在羅馬的百花廣場英勇就義。
用梁漱溟的話來說,這就是“最不能商量的態度”,不僅不能商量,天主教會反而用自己其他方麵的權勢,通過消滅布魯諾的生命來維護自己的學說。他們不敢正視不同於自己的見解,他們施加在布魯諾身上的刑罰正是他們軟弱的表現。
現在,人們都已經知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也不是。人對宇宙的探索本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否定才有進步。但是不同學說之間的爭端,卻最終以這種極端的方式終結,這正是人類的悲哀。
真正商量的態度至少應該做到像伏爾泰說的那樣:“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兩個學生在一件事情上爭執不下,相互說對方是詭辯,最後反而對什麼是詭辯都搞不清楚了,於是就去向老師請教。
這位老師聽了問題之後,並沒有直接回答。他略作思考,然後提出了一個問題:“有兩個人到我這裏來作客,一個人很幹淨,另一個人很髒。我請這兩個人去洗澡。你們覺得,這兩個人中誰會去洗呢?”
兩個學生都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那個髒的人了。”
“不對,”老師反駁說,“是幹淨人。因為他養成了洗澡的習慣;髒人認為沒什麼好洗的。現在,你們再想想看,是誰洗了澡呢?”
學生改口說:“幹淨人。”
老師又否認道:“不對,是髒人,因為他需要洗澡;而幹淨人身上幹幹淨淨的,不需要洗澡。”
他再次問道:“如此看來,我的客人中誰洗了澡呢?”
“髒人!”
“又錯了,當然是兩個人都洗了。幹淨人有洗澡的習慣,而髒人需要洗澡。怎麼樣?他們兩人到底誰洗澡了呢?”
學生遲疑地回答說:“那看來就是兩人都洗了。”
“不對,兩人誰都沒洗。”老師笑說,“因為髒人沒有洗澡的習慣,幹淨人不需要洗澡。”
兩個學生不滿地說:“老師,您每次講的都有道理,可卻又都不一樣,我們該怎麼解釋呢?”
“沒錯,你們瞧,這就是詭辯。”
這位老師通過一個故事向學生傳達了一個道理:看似矛盾的見解卻有可能都是正確的。就像青白尼羅河一樣,可以一水中分,二色並流。不要輕易地否定自己的見解,但是也應該多聽聽對方的意見,看看是否有合理之處,然後再作出決定。
按照梁漱溟先生的說法,探討的時候,至少要在彼此的人格上相互尊重,在此基礎上去探討其他的問題。如果連這個共識都不能達成,針鋒相對地糾纏在一些無解的問題上,就會像寒暖流交彙一樣,迸發出巨大的能量,而雙發都會受到無謂的衝擊和傷害。
智慧點撥
有人愛環肥,有人喜燕瘦,各有各的主張,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非要把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別人身上,一定會失望的。畢竟,這個世界上並不是隻有黑與白兩種顏色,你所代表的也未必是正義的、對的一方,所以不如寬容地去看待相反的意見。
先把自己的心空起來
有個弟子問師父:“怎麼樣才能在已經裝滿的瓶子裏再裝入更多的水?”
師父回答說:“倒掉。”
月虧後才能盈,水滿後才能溢。如果想要納風入懷,就當先鑿空自己。如果時時覺得唯有自己才是對的,即使這瓶水實際上沒有滿,也被你蓋上了蓋子,無法再充實自己。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是一個流動的過程,不斷有新的水注入,也不斷有陳水流出,如果蓋上了蓋子,那還怎麼流通呢?
梁漱溟先生認為,隻有把自己的心先空起來,打破陳見,去除隔膜,彼此之間才可能相互了解,求得共識,而不至於自說自話。
人生折射
一次,為了招待印度當地居民的首領,英國王室在倫敦舉行晚宴,熱情款待他們,晚宴由當時還是王子的溫莎公爵主持。
宴會上,觥籌交錯,歡聲笑語,氣氛很融洽,賓主之間聊得很開心。在宴會結束時,侍者為在座的每個人都端來了洗手盤。看到眼前那用精巧的銀製器皿盛著的清涼的水,印度客人們以為飯後喝的水,就端起來一飲而盡。一旁作陪的英國貴族一時反應不過來,麵麵相覷,最後紛紛把目光投向了溫莎公爵。
溫莎公爵自然也看到了這一幕,但他不動聲色地繼續與客人談笑風生,接著神態自若地端起自己麵前的洗手水,像客人那樣自然地一飲而盡。接著,大家也都跟隨著把水喝了,本來要造成的尷尬頃刻間消失無蹤,宴會取得了預期的成功,英國在印度的利益也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證。
溫莎公爵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不至於讓洽談落入難堪的境地,放下了原有的本國的禮儀,而遵從了對方的無心之舉。這一放一收,正是他王者風範的體現,也保證了溝通的順利。梁漱溟先生說,雙方在交往中,“應在心術上有所承認,在人格上有所承認,隻是彼此所見尚需商量,然後才可取得對方之益,達於多分對的地步。”
金庸在塑造神秘人物獨孤求敗時,寫了他練劍的幾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時用的是利劍,“淩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那時的獨孤求敗性格剛烈,任氣豪俠,想要憑借自己的力量把世間的不平一一鏟除,自認為銳不可當,無堅不摧。
第二重時則是“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穀”。此時的他比一味逞強的少年進步了許多,雖然也渴望著伸張正義,但是開始明白自己也會有錯,因此心生內疚。被他棄於深穀的不單是誤傷義士的軟劍,還有少年人的魯莽和銳氣。
第三重時則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大巧不工,可見練的是自己的內力,在使劍的技巧上與利劍和軟劍有了很大的分別,但同樣依然要借助劍這一外物才能夠去縱橫天下。
第四重時則是“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這個時候,草木竹石均可為劍,按照這個方向走,漸漸可以走向無劍的境界。獨孤求敗最後埋劍葬劍,就因為他已經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於人於事不再執著,可以隨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