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成長篇 自強不息,活出偉大(2 / 3)

《禮記》裏有句話叫作:“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國古代思想家朱熹在論學時也說道:“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隻有源源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學問才會不斷有新的境界。

人生折射

中國古代曾有“江郎才盡”的故事,就是警示人們要有不停學習的精神。

南北朝時期,梁朝有個金紫光祿大夫,名叫江淹。江淹年輕時家境貧寒,好學不倦,詩和文章都寫得很好,成為當時享有盛譽的作家。中年為官以後,有一天晚上,他夢見一個自稱郭璞的人對他說:“我的五彩筆在你處多年,請你還給我吧!”江淹聽了這話以後,到自己懷中去摸,摸到了五彩筆便還給了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寫詩、文便再也沒有優美的句子了。

據史學家考證,江淹確有其人,他的詩文到後來退步是真有其事,但他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並不是上麵說的那個還五彩筆的傳說。他早年家境貧寒,所以學習刻苦,“留情於文章”,而且非常注意向前輩中有成就的人學習,“於詩頗加刻畫,雖天分不優,而人工偏至”,也就是說他雖缺乏做學問的條件,但卻加倍去努力、去鑽研。勤奮不怠,好學不倦,這就是他前半生譽滿朝野的根本原因。到了後半生,官做大了,名聲也大了,他認為平生所求皆已具備,功名既立,需及時行樂了,於是由嬉而隨,耽於安樂,自我放縱,再不求刻苦砥礪了。他自己說他性有三短,其中的“體本疲緩,臥不肯起”、“性甚畏動,事絕不行”等就屬於“隨”的劣性。“隨”導致他事業心消磨,他隻“望在五畝之宅,半頃之田”,什麼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誌都煙消雲散了。後來詩文褪色,“絕無美句”,這是必然的結局。

智慧點撥

學習是一件終生的事情,它也正如逆水行舟一樣,不進則退。有大學問的人,貴在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在一點成就麵前就沾沾自喜、滿足現狀,再聰明的人也會有江郎才盡的那一天。

)第三節 【劉半農】以興趣為師,其樂無窮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1920年,劉半農先生曾到英國倫敦去學習語言學,他當時是靠教育部的經費才得以出國的,但經費常常是時寄時斷的,致使劉半農先生在國外的生活異常艱苦,他在寫給胡適的信中說:“我近來的情形,真是不得了!天天鬧得是斷炊。我身邊有幾個錢,便買麵包吃吃;沒了便算。但除閉眼忍受之外,也就沒有別法……”但即使是這樣艱苦的條件,劉半農先生依然省吃儉用,買聲學儀器,並研究寫作出了《四聲實驗錄》,發明了“音高推斷尺”。國內學者對他廣泛讚揚,並且對他能克服如此困難、作出這樣的成績表示佩服;而劉半農先生則不以為苦,他說自己是“樂在其中”,隻是興趣使然罷了。

人生折射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往往是獲取知識、成就事業的源頭。一個人隻有對某件事情產生了興趣,他才會去冥思苦想;隻有對一個問題感興趣了,才會主動去尋找解決它的辦法。一個人隻有在做事情時感到其樂無窮,精神才會高度集中,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才能有所創造、有所發明。

有一位作家曾經說過:“興趣造就了科學家和詩人。”人生的成功是和個人興趣緊密相連的,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才會離成功更近。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丁肇中說過:“興趣比天才重要。”愛因斯坦對物理學的濃厚興趣使他提出了影響我們一個多世紀的《相對論》;化學家諾貝爾冒著生命危險研製炸藥,終於取得了最後的成功。從心理學角度講,興趣是人的需要的心理表現,它使人對於某些事物優先給予注意,並帶有積極的感情色彩。興趣起源於個體的需要,在社會實踐中形成,這種內在的個體心理傾向可以在人的心理和行為中發揮積極作用,使你長期專注於某一個方向,從而作出艱苦的努力,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而對於普通的人,興趣也是尤為重要的,倘若我們能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多地去挖掘我們的興趣點,那麼,我們在做我們感興趣的事情時便不會覺得累,相反是一種享受,這樣也能讓生活更加充實而豐富多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被人們說了無數次的話永遠都會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榮膺“世界十大知名美容女士”、“國際美容教母”稱號的香港蒙妮坦集團董事長鄭明明就是一個在興趣的引導下走向成功的女性典範。

在印尼的華人圈子裏,鄭明明的外交官父親很有名望。鄭明明讀小學時,有一天父親特地將香港作家依達的小說《蒙妮坦日記》推薦給她。這是依達的成名作品,描寫了一個叫蒙妮坦的女孩子經過了愛情、事業的挫折之後,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的故事。按照父親的設想和願望,女兒以後應該也是個“高等知識分子”。然而,從小就喜歡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鄭明明對美的事物更感興趣。當她在街上看到印尼傳統服裝——紗籠布上那精美的手繪圖案時,她被藝術的無窮魔力深深吸引住了,被那些給生活帶來美麗的手工藝人的精湛技藝感動了,從此她便萌發了從事美麗事業的念頭。

鄭明明堅持要走自己想走的路,她瞞著父親到了日本,在日本著名的山野愛子學校開始了美容美發的學習。那所學校裏都是些富家女,大家每天的生活就是相互攀比,比誰衣服好看、誰打扮得漂亮等。但鄭明明不是這樣的,因為她留學不是為了和她們攀比鬥豔,況且她也沒有閑錢攀比。由於得不到父親的支持,來到日本的她當時身上隻有300美元,這些錢在交完學費、住宿費後就所剩無幾了。冬天的時候,她的同學都穿著各式各樣的皮衣,而她隻有一件破舊的黑大衣禦寒。平時下了課,鄭明明還要到美發廳打工。打工一是為了掙錢,二是為了學習人家的經驗。在打工期間,她仔細觀察每個師傅的技術、顧客的喜好、店裏的管理等,以盤算自己未來的事業藍圖。

從日本的學校畢業以後,鄭明明來到了香港,租了間鋪成立了蒙妮坦美發美容學院。萬事開頭難,創業初期,她一人身兼數職,既是老板,也做工人;既迎賓,也要洗頭。堅信“時間就像海綿,隻要擠總會有的”的鄭明明每天晚睡早起,至少工作11個小時。可是忙碌之餘,她還有個雷打不動的習慣,就是到了晚上把白天顧客留的姓名、特征、發型等資料建成檔案,以後經常翻閱,也便於下次和顧客溝通。

雖然經曆了很多的磨難,但鄭明明終於成功了。她成立了一個又一個的分店,並把戰場從香港轉向中國內地。從此,人們知道了蒙妮坦,也知道了鄭明明。

如果鄭明明按照父親的意願走上那條中規中矩的道路,憑借她的資質,說不定現在也會很成功,但是絕對不會比現在的她更輝煌。因為她選擇了自己興趣所在的道路,所以便會甘願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堅持。

智慧點撥

黑格爾在他的論著《美學》中曾經對興趣提出這樣的要求:“一個深廣的心靈總是把興趣的領域推廣到無數事物上去。”當然,這不是針對“普通的心靈”,而是針對“深廣的心靈”。興趣的培養和知識的吸收也存在一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有的時候,興趣就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幹渴。而那些名人、大家,他們興趣之廣泛,常會令人瞠目結舌。比如郭沫若,就集詩人、劇作家、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於一身,對於興趣的自覺拓展,使他的心靈擁有無比深廣的空間。

因此,我們應該了解並且尊重自身的興趣,著重對自身的興趣進行挖掘和培養,使自己在興趣的引導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用自己全部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進去,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習事半功倍,更容易取得成功。

視時間如生命

劉半農先生於1921年6月至1925年3月留學法國,期間參加巴黎大學的博士考試並答辯,獲得了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發表了兩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博士論文——《漢語字聲實驗錄》和《國語運動略史》。在這期間,他還一直致力於語音的研究,完成了語音實驗方法和測算聲調尺的研製,並著作了漢語方言的《四聲實驗錄》。他當時進行實驗的主要工具是“浪紋計”,結構之簡單,計算之繁複,遠非今日的電子儀器可比,劉先生用它來分析漢語方音,測得大量數據,工作量之大旁人常常無法想象。劉半農先生能在短短的時間內作出這麼多的成就,跟他對時間的高度珍視是分不開的,“視時間如生命”是當時好多老友對他的評價。

人生折射

時間就是生命。我們的生命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時間單位組成的,而時間對於任何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它不會因為你高興而延長一秒鍾,也不會因為你厭惡而縮短一分鍾。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確,時間就正如朱自清所寫:“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裏過去。我覺得時間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它又從遮挽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它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的腳邊飛去了。當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流走了一日。我掩麵歎息,但新日子的影子又開始在歎息裏閃過。”

漢樂府裏有一首詩:“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大英雄嶽飛在《滿江紅》裏大聲疾呼:“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些話都勸誡人們要珍惜時間、及早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傷心歎息。

珍惜時間的人,總能找到時間來做有意義的事。魯迅先生說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願擠,總是有的。”魯迅先生自己就是一個珍惜時間的人。他幾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一生寫了雜文135萬字、小說散文35萬字、古典文學研究80萬字、翻譯310萬字、書信90萬字、日記80萬字,散失的文章還不算,給我們留下了700多萬字的寶貴的文化財富。有人說魯迅先生是天才,魯迅先生講:“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是的,魯迅先生從來沒有浪費過時間。他晚年身體有病,可還在翻譯《死魂靈》一書。病逝前三天,他還在翻譯蘇聯小說,生命垂危時還堅持寫日記。

很多人都很羨慕美國、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轎車、電器,然而,你知道他們是多麼珍惜時間嗎?早在200多年前美國還沒獨立的時候,美國啟蒙運動的開創者、科學家、實業家和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富蘭克林就在他編撰的《致富之路》一書中收入了兩句在美國流傳甚廣、擲地有聲的格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