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利劍到軟劍到重劍,最後達到無劍,每進一層,都在放棄外在之憑借,充實內在之功力。因為放棄,才能夠更上一層樓。
就像是登山一樣,如果一直停留在半道,為那裏的景致而流連不已,不願拋下,怎麼可能會繼續往上走呢?而前方的風景也許更美麗。
滿足於前三種境界的人,是體會不到無劍的瀟灑與從容的。這時的人,才是無物不可入,無人不可容,所以也就沒有什麼能夠讓他為之踟躕的了,這才有了“求敗”之名。
智慧點撥
旅途坎坷,一路波折,大多緣於所遇之人不相合。在原則性的問題上,自然是要咬定青山不放鬆,但是有多少事情是無法求得共存的呢?以硬碰硬,即便能夠一時成功,也會受傷。如果可以的話,就像梁漱溟先生教導的那樣,先把自己的心空起來。這不是軟弱,而是太極之妙——如往而複,以退為進,柔中帶剛。
)第二節 【俞平伯】擇友要謹慎
友直、友諒、友多聞
俞平伯一生光明磊落、豁達開朗,以他的博學和真誠在學術界結交了許多的良友,如朱自清、葉聖陶、顧頡剛、鄭振鐸、何其芳等,很多朋友都是幾十年的老交情。他與朱自清先生的友誼更可稱為肝膽相照,以致於朱自清先生病逝後,他悲傷地慨歎道:“像這樣的朋友該從哪兒去找呢!我以後恐永不複聞我的過失了。”一生能結交到真正的朋友實乃人生一大幸事。而這正得益於俞平伯先生的交友始終恪守孔子的教誨:友直、友諒、友多聞。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對自身修養有益的朋友有三種:“友直”,是講真話的朋友;“友諒”,是個性寬厚、能夠原諒人的朋友;“友多聞”,是見識廣闊、知識淵博的朋友。反過來,對自身修養無益而有害的明友亦有三種:“友便辟”是指有特別的嗜好,或者軟硬不吃、不經意間便會將他得罪的朋友;“友善柔”是個性軟弱、依賴性強、缺乏個人主見甚至一味迎合你的朋友;“友便佞”則是專門逢迎拍馬的朋友,通常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於己無益。
人生折射
選擇朋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朋友並不一定越多越好,多交益友,少交損友,才能真正從朋友身上學到為人處世的道理。
唐朝元和年間,東都洛陽留守名叫呂元應。他酷愛下棋,養有一批下棋的食客。呂留守常與食客下棋,誰如贏了他一盤,出入可配備車馬;如贏兩盤,可攜兒帶女來門下投宿就食。
有一日,呂留守在亭院的石桌旁與食客下棋。正在激戰猶酣之際,衛士送來一疊公文,要呂留守立即處理,呂元應便拿起筆準備批複。下棋的門客見他低頭作批文之狀,認為不會注意棋局,迅速地偷換了一子。哪知,門客的這個小動作,呂元應看得一清二楚。他批複完文件後,不動聲色地繼續與門客下棋,門客最後勝了這盤棋。食客回到住房後,心裏一陣歡喜,企望著呂留守提高自己的待遇。誰料第二天,呂元應攜來許多禮品,請這位食客另投門第。其他食客不明其中緣由,很是詫異。
十幾年之後,呂留守處於彌留之際,他把兒子、侄子叫到身邊,談起這回下棋的事,說:“他偷換了一個棋子,我倒不介意,但由此可見他心跡卑下,不可深交。你們一定要記住這些,交朋友要慎重。”他積多年人生經驗,深覺棋品與人品密不可分。
這件事情雖小,但也足見古人交友之嚴。在人的各項基本生活技能中,學會建立及保持友誼,是一項至關重要的生活技能。人的一生不可以沒有朋友,但是怎樣交朋友卻是需要慎重考慮的。正直的朋友可以指出自己的缺點,誠實的朋友不會暗害自己,多聞的朋友可以使自己增長見識。而阿諛奉承的朋友會使自己忘乎所以,當麵溫柔背後誹謗的朋友常常會對你使絆子,花言巧語的朋友更是容易出賣自己。交到好朋友可以使你的道德品質、學業、事業都有所進步;而交到不好的朋友,不但對你的道德事業等沒有幫助,更有甚者,會使你走向犯罪的深淵。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
吳國大司馬呂岱的親隨徐原正直豪爽,有才略,有誌向,呂岱知道他能夠成器,便贈送給他頭巾、衣服,常與他一起談論,以後又舉薦提拔他,使他官至侍禦史。徐原忠誠豪爽,喜歡有話直說。呂岱有過錯時,徐原往往直言規勸,還公開評論。有人把這事告訴呂岱,呂岱讚歎說:“這正是我器重徐原的緣故啊!”後來,徐原死了,呂岱哭得很傷心,他說:“徐原是我呂岱有益的朋友,現在不幸去世,我還能再從哪裏聽到人家談論我的過錯啊!”
在這個故事中,徐原就是呂岱的益友,他能替呂岱著想,敢於指出呂岱的錯誤。無怪乎徐原去世後,呂岱會如此說。
智慧點撥
我們在交朋友時也要學會一些鑒別朋友的技巧。當你對一個人還不太了解時,可以先了解他周圍的人,看看他周圍的人都是一些什麼樣的人。比如說,在與一個人關係密切的人中,勢利小人占了一大部分,那麼,這個人性情也好不到哪裏去,他可能比較重視權勢、利益。一個人周圍有一幫阿諛奉承之輩,那麼這人肯定虛榮、喜歡被人吹捧,與之交友,要注意不要輕易直言相諫。總之,我們在選擇朋友時一定要慎重,秉承孔夫子的交友原則:友直、友諒、友多聞。
君子之交淡如水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交友方式與原則,對於來來往往的朋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慨,但不可否認,失去朋友是一種遺憾。
人們常說,“朋友是用心經營的”,心中有朋友,平常多聯係,友誼才能長久。這是不是說好朋友就應該天天黏在一塊兒,或者是沒完沒了地煲“電話粥”、“網上共遊”呢?當然不是!俞平伯先生強調:君子之交淡如水。他與朱自清先生有著深厚的友誼,兩人在事業上相互鼓勵,在生活上相互幫助,互相指出錯誤,正如俞平伯先生麵對朱自清的責備時說的——“他責備我和責備他自己一般的認真”。但即使如此相知,兩人也一直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人生折射
蕨菜和離它不遠的一朵無名小花是好朋友。每天天一亮,蕨菜和無名小花都扯著嗓子互致問候,日子久了,它們都把對方當成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同時,它們發現,由於相距較遠,每天扯著嗓子說話很不方便,於是便決定互相向對方靠攏,它們認為彼此間的距離越近,就越容易交流,感情也越容易加深。
於是,蕨菜拚命地擴散自己的枝葉,它蓬勃地生長,舒展的枝葉像一柄大傘一樣,無名小花則盡量向蕨菜的方向傾斜自己的莖枝,它倆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了。
出乎意料的是,由於蕨菜的枝葉像一柄張開的大傘,它不僅遮住了無名小花的陽光,也擋住了它的雨露。失去陽光和雨露滋潤的無名小花日漸枯萎,它在傷心之餘,不再與蕨菜共敘友情,相反還認為是蕨菜動機不良,故意謀害自己,便在心裏痛恨起蕨菜來。蕨菜呢,由於枝葉過於茂盛,一次狂風暴雨之後,它的枝葉被折斷得所剩無幾,身子光禿禿的。看著遍體鱗傷的自己,蕨菜把這一切後果都歸咎於無名小花身上——如果沒有無名小花,它也絕不會恣意讓自己的枝葉瘋長的。於是,一對好朋友便反目成仇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是好朋友也要保持距離。這也就是俞平伯先生所崇尚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因為淡,所以不膩,所以長久。
人們常常是因為彼此間共同的喜好相互吸引,聯係頻繁了,也就產生了友情。同性、異性間的交往大抵如此。但是每個人又都是不同的個體,來自不同的層麵,從小接受不同的教育,也就決定了人們具有不同的性格特點、生活習慣、處事方式與理想追求。差異所帶來的矛盾必然在日常的接觸中日漸凸顯。
另外,“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都有缺點,即使人緣再好也不例外。人們常有這種感慨,剛接觸一些人的時候,對他們的第一印象特別好,但久了卻發現並不是那樣。這是因為隨著接觸的增多,對對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他們的缺點也隨之暴露出來。缺點累積多了,自然影響了你對他們的“印象分”,更有甚者,會與之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