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豪爽曠達不懼危難(2)(2 / 3)

劉邦聽說丞相運來了糧餉,並派不少親族子弟前來從軍,心中大悅,傳令親自接見。當問到丞相近狀時,蕭家子弟齊道:“托漢王洪福,丞相一切安好,但常念大王櫛風沐雨,馳騁沙場,恨不得親自相隨,分擔勞苦。現特遣臣等前來從軍,願為大王效命。”劉邦非常高興地說道:“丞相為國忘家,真是忠誠可嘉!”當即,召入部吏,令他將蕭家子弟,量才錄用,對蕭何的疑慮,也因此而解。

後來劉邦還多次對蕭何有所疑慮,都因蕭聰明的性格而巧妙地化解了。但有一次很危險,最後在門客召平的幫助下化解了。召平是個非常有見識的人,秦時為樂陵侯,秦滅後淪為布衣,生活貧困,靠在長安東種瓜為生,因所種瓜甜,時人稱為樂陵瓜。蕭何入關後,聞召平有賢名,才將其招至幕下。漢十年(前197年)九月,陳稀叛亂,劉邦帶兵征討。韓信也乘機欲謀為亂。在蕭何、呂後的努力下,設計擒殺了韓信。劉邦得知後,便遣人返回長安,拜蕭何為相國,加封為五千戶,並賜給了他五百人的衛隊。眾臣聞訊,紛紛前來祝賀,獨召平前來相吊。

召平對蕭何說:“公自此將有大禍了!”蕭何一驚,忙問:“君何出此言?”召平道:“聖上連年征戰,隻有您安守都城,不冒風險。今韓信剛欲反長安,聖上已生疑心。給您加封、派衛隊衛公,名為寵公,實則疑君,這不是大禍將臨了嗎?”蕭何聽後,恍然大悟,急問:“君言甚是,不知如何才好?”召平說:“公可讓封勿受,並將私財取出,移作軍需,方可免禍。”蕭何點頭稱是,於是,他隻受相國職銜,讓還封邑,並以家財佐軍。劉邦聽後,疑心大解。

淮南王英布反,劉邦揮師南征英布。征戰期間,劉邦多次派使回長安,問相國近來做何事。使臣回報說,“因陛下忙於軍務,相國在都城撫恤百姓、籌辦軍糧等。”一門客聽說了這件事,找到蕭何說:“您離滅族不遠了。”

蕭何頓時大驚失色,不知為何。客又接著說:“公位至相國,功居第一,無法再封了。主上屢問公所為,恐公久居關中,深得民心,若乘虛而動,皇上豈不是駕出難歸了?

今公不察上意,還勤懇為民,則更加重了主上的疑心,試問如此下去,大禍豈不快要臨頭了嗎?現在為您著想,您不如多購田宅,強民賤賣,自毀賢名,使民間說您的壞話。如此,主上聞知後,您才可自保,家族亦可無恙。”

蕭何照計施行,劉邦得知後,方安下心來。

劉邦平定英布後返回長安,途中有不少百姓攔路上書,狀告蕭何強買民田。蕭何入宮見駕,劉邦將狀書一一展示給蕭何看,並道:“相國就是這樣為民辦事的嗎?願你自向百姓謝罪。”蕭何見劉邦無深怪之意,一退下後,將強買的田宅,或補足價格,或退還原主,百姓怨言漸漸平息,劉邦也因此獲得了好名聲。

蕭何因理智的性格才得以自保,在這一點上要比韓信不知高明多少倍。雖然他的諸多門客在關鍵時刻起了作用,但他能夠冷靜地分析接受,以求自保,不惜財物和名聲,足見其理智放達,如果不是他的性格決定他也未必能平安度日了。

曾國藩:受氣養春可方可圓

理智的人通常懂得把握時機,有選擇地取舍。他們忍耐力良好,從不被眼前的得失衝暈頭腦,目光長遠,運籌千裏,從而也就無懈可擊。曾國藩就是其中的代表。

曾國藩是曆史上具有多元影響的人物。他本來的性格是近乎剛愎自用型的,由於數十年如一日的修煉,經曆了人情練達,世事空明之後,他的性格具有剛柔相濟、平靜祥和的理智型性格的特征。觀其一生,曆經數次磨難,而終能矢誌不渝。臨危不亂、處亂不驚的大將風範,使他屢敗屢戰、以柔克剛,從而能位極人臣,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以修煉品格而改變人生之路的經典人物。曾國藩一生曆盡周折,最終走出湘江大地,成為中興名臣。他得心應手地駕馭著各種權力,含蓄而隨機應變,因此成就了最大、最全的自己。他的處世方式曆來為人們所稱道。他的成功取決於他性格上的剛柔並濟。毛澤東稱他是:“辦事而兼傳教之人也。”

剛的性格是曾國藩的本性。而他性格中的平和冷靜是靠後天錘煉出來的,這種性格改變他的命運,成就了他一生事業的輝煌。

自鹹豐興軍以來,團練四起,權在督撫,清代早已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麵,而湘軍在當時尤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當天京攻破以後,曾氏兄弟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達到極致。曾國藩不但頭銜一大堆,且實際上指揮著三十多萬人的湘軍,還節製著李鴻章麾下的淮軍和左宗棠麾下的楚軍;除直接統治兩江的轄地,即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之外,同時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四川等省也都在湘軍將領控製之下;湘軍水師遊弋於長江,掌握著整個長江水麵。並且控製著贛、皖等省的厘金和幾個省的協餉。當時湘軍將領已有幾十人位至督撫,凡曾國藩所舉薦的人,或道府、或提鎮,朝廷無不授予。這時的曾國藩可謂位及三公、權傾朝野,舉手一投山搖地動。滿清王朝的半壁江山掌握在他的手中。這樣的時刻,這樣的境地,曾國藩今後的政治走向如何,各方麵都在對他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