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執行就是為結果而戰
⊙“執行”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做”,而是要“做對”“做好”,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上追求更高層次的結果,所以我們說隻滿足於“完成任務”的員工不是好員工。
你也許會迷惑,已經完成任務了怎麼還不算好員工?這就需要我們對“執行”一詞進行深層次的解析。長久以來,人們都將“執行”等同於“做”,隻要去“做”就算“完成任務”了,以致造成了諸如“辦事不利”等問題。殊不知,正確的“執行”不隻是“做”,還要“做對”“做好”。所以我們說隻滿足於“完成任務”的員工不是好員工,好員工應該“出色地完成任務”——得到辦事的結果。
領導讓小劉去買書,小劉先到了第一家書店,書店老板說:“剛賣完。”之後又去了第二家書店,營業人員說已經去進貨了,要隔幾天才有。小劉又去了第三家書店,這家書店根本沒有。
快到中午了,小劉隻好回公司,見到領導後,小劉說:“跑了三家書店,快累死了,都沒有,過幾天我再去看看!”領導看著滿頭大汗的小劉,欲言又止……
什麼是任務?什麼是結果?買書是任務,買到書是結果,小劉有了苦勞,卻沒有功勞,因為他沒有為公司提供結果。而公司是靠結果生存,為“結果”支付報酬的,沒有結果,公司如何生存?
如果我們要任務,那麼我們多半得到的是借口;如果我們要結果,那麼我們多半得到的是方法。
比如買書,去買是任務,買到書是結果。小劉的確跑了三家書店都沒有書,這就意味著小劉已經付出了勞動,卻沒有結果。如何讓自己的勞動不白費?隻要小劉執著地想辦法,就有很多辦法。
方法一:向書店打聽,或者上網查這本書是哪家出版社出的,直接向出版社郵購。
方法二:打電話問其他書店是否有這本書,這樣可以大大節省跑書店的時間。
方法三:到圖書館查是否有這本書,如果有,就問領導願不願花錢複印。
這三種方法都可以保證小劉得到書,但他卻沒有這樣做。原因在哪裏呢?就因為小劉沒有將“任務”和“結果”分清楚,隻停留在完成任務(去買書)的階段,而沒有考慮結果(買到書)。而且他的內心也沒有“結果意識”,不了解執行的終極目的是要一個好的結果。
薑汝祥先生在其著作《請給我結果》一書中還舉了一個“九段秘書”的例子。
總經理要求秘書安排次日上午九點開一個會議。那麼,通知到所有參會的人員,然後秘書自己也參加會議來做服務,這是“任務”。九個段位秘書的做法便會得到九種不同的結果。
一段秘書的做法:發通知——用電子郵件或在黑板上發個會議通知,然後準備相關會議用品,並參加會議。
二段秘書的做法:抓落實——發通知之後,再打一通電話與參會的人確認,確保每個人都被及時通知到。
三段秘書的做法:重檢查——發通知,落實到人後,第二天在會前30分鍾提醒與會者參會,確定有沒有變動,對臨時有急事不能參加會議的人,立即彙報給總經理,保證總經理在會前知悉缺席情況,也給總經理確定缺席的人是否必須參加會議留下時間。
四段秘書的做法:勤準備——發通知,落實到人,會前通知後,去測試可能用到的投影、電腦等工具是否工作正常,並在會議室門上貼上小條:此會議室明天幾點到幾點有會議。
五段秘書的做法:細準備——發通知,落實到人,會前通知,也測試了設備,還先了解這個會議的性質是什麼、總裁的議題是什麼;然後給與會者發去與這個議題相關的資料,供他們參考(領導通常都是很健忘的,否則就不會經常對過去一些決定了的事,或者記不清的事爭吵)。
六段秘書的做法:做記錄——發通知,落實到人,會前通知,測試了設備,也提供了相關會議資料,還在會議過程中詳細做好會議記錄(在得到允許的情況下,做一個錄音備份)。
七段秘書的做法:發記錄——會後整理好會議記錄(錄音)給總經理,然後請示總經理是否發給參加會議的人員,或者其他人員。
八段秘書的做法:定責任——將會議上確定的各項任務,一對一地落實到相關責任人,然後經當事人確認後,形成書麵備忘錄,交給總經理與當事人一人一份,並定期跟蹤各項任務的完成情況,及時彙報總經理。
九段秘書的做法:做流程——把上述過程做成標準化的“會議”流程,讓任何一個秘書都可以根據這個流程,把會議服務的結果做到九段,形成不依賴於任何人的會議服務體係!
從以上九個不同段位的秘書的工作方法我們可以看出,由於對執行的理解程度不同,秘書的工作內容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所以,執行到位就要求我們在做工作時不能將目光隻停留在“完成任務”上,我們應該看得更長遠一些,將執行的著眼點放在“結果”上,而且,最好是一個能夠創造價值的好結果。
)第二節 永遠不要說“做得夠好了”
⊙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這是一句值得每個人銘記一生的格言。不要認為自己已經“做得夠好了”。如果你將自己定位於稱職,就不會再上升一個層次;如果你將自己定位於卓越,那麼你一定能找到方法讓自己做得更好。
在職場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人,他們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了。當任務完成得不理想時,他們習慣說:“我已經做得夠好了。”工作中習慣於說自己“做得夠好了”的人是對工作的不負責任,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每個人的身上都蘊含著無限的潛能,如果你能在心中給自己定一個較高的標準,激勵自己不斷超越自我,那麼你就能擺脫平庸,走向卓越。
任何事情,隻要你用認真的態度去對待,它就能變得更好。有些事老是做得不完美,隻是因為你沒有真正的用心而已。
對於公司的員工來說,沒有什麼比擁有不滿足的態度更能幫助他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功了,老板往往並不會因為他“想要成為將軍”而拒絕或冷淡他。隻有那些不求上進的下屬,才是令老板們最反感的。
張濤和王雷同時進入一家開發、銷售電子產品的公司。張濤是一所電子工業大學的畢業生,學曆是本科;王雷學的是貿易專業,學曆是專科。兩年後,王雷升為銷售部的主管經理,張濤卻仍然是一名普通員工。
在元旦的宴席上,一位老員工小聲問身邊的總經理:“張濤是本科畢業,所學專業又與我們的產品吻合,你為什麼提拔了王雷而不提拔他?”
總經理微微一笑:“雖然王雷的學曆沒有張濤高,但他身上有一種強烈的成功欲望。無論交給他什麼任務,他總是力爭完成得十全十美。”
是的,一個總是以為自己做得夠好了的員工,覺得隻要能保住現在的飯碗,即使工作和人生毫無意義也無所謂。這樣的員工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不敢挑戰自我、不敢接受新任務,隻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到頭來卻是迎來了老板給自己發來的解聘書。
“不論耗費自己多少精力與時間,都是值得的。”優秀的員工都會這麼說,因為每天工作所帶來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是金錢無法買到的無價之寶。那種“幹好工作的強烈願望”實現後的喜悅,是那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員工永遠也領略不到的。
隻要你相信你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你就一定能做到,關鍵還在於,一定要改變你的態度!
當每個員工將“做到最好”變成一種習慣時,就能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經驗,就能從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過程中找到快樂。
這種習慣或許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當“做不到最好”成為一種習慣時,其後果將可想而知——工作上投機取巧也許隻會給你的上司和公司帶來一點點的經濟損失,但它卻影響到你個人前途的發展。
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這是一句值得每個人銘記一生的格言。有無數人因為養成了輕視工作、馬馬虎虎的習慣,以及對手頭工作敷衍了事、糊弄的態度,終其一生都處於社會底層。細想一下,你的內心也應該有所觸動吧!
)第三節 積極進取,“我的位置在高處”
⊙不思進取的員工不但不能夠發展,說不定還會在日益激烈的工作競爭中被淘汰。隻有那些能夠積極進取,適應企業需要的員工才能夠在企業裏長久地生存。
有人曾把世界比喻成了競技場,每一個人從出生那天起,就投入到比賽中了。比學習成績,比工作成果,比事業成就,比家庭幸福……成功的人,總是那些積極進取、不滿足於現狀的人。
黛安妮是美國一家大時裝企業的創始人。她23歲的時候,從父親那兒借款3萬美元,自己開了一家服裝設計公司。同丈夫分居以後,她將自己的公司發展成了一個龐大的時裝企業。現在年銷售額達200萬美元。接著,她又辦起一家經營化妝品的公司,還同其他公司合作用她的名字作為商標生產皮鞋、手提包、圍巾和其他產品。她隻用了5年時間就完成了這一切。
這位時裝企業的女強人對成功又是怎樣解釋的呢?她說:“如果把生活比作旅程,成功便是在沙漠中來到一片綠洲,你在這裏稍事休息,舉目四望,欣賞一下這裏的景致,呼吸幾口清新的空氣,再睡上一個好覺,然後繼續前進。我認為成功就是生活,就是能夠享受生活的一切——既有歡樂和勝利,也有痛苦和失敗。”
黛安妮認為,有一種不斷前進的欲望在推動著她。“當我朝著一個目標努力時,這個目標又將我帶到一個新的高度,使我踏上了一條通往開辟新生活的道路。我並不是總知道自己在走向何處。前進中會發生各種事情,會出現不同的情況,甚至遇到災難,而道路也越走越廣。我有一個不變的信念,就是:‘保持靈活應變的能力,在自己的人生經曆中,不放過任何一個成功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