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挫折麵前,換個視角看人生(1 / 3)

)第一節 厄運是上天的另一種賜予

必須接受和適應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雖然這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錯過了就別後悔。後悔不能改變現實,隻會影響美好的未來,給未來的生活增添陰影。所以,要是得不到我們希望的東西,最好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苦惱我們的生活,學得豁達一點。

卡耐基金言

世間事就是多了這麼一份冥冥中無可避免的外界主導力量,使我們永遠無法全然地掌握,而必須麵對千變萬化的“不可預知”。

達倫從小就沒有了父親,他在母親含辛茹苦的嗬護之下長大成人。

達倫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事業上嶄露頭角,成為人人誇讚的人。他事母至孝,但遺憾的是,母親因為年老體弱而得了時下仍舊讓人束手無策的“帕金森老年癡呆症”。

無法照顧自己的生活還是小事,有的時候,仿佛惡魔附身似的,一向溫柔善良的母親就會變得焦躁不安、喋喋不休,惶然不知地做出許多令人驚恐的舉動。有一回,達倫因為公事繁忙兩天沒來探望她,她居然就歇斯底裏地尋死尋活,一個勁兒地將頭撞向牆壁以致渾身鮮血淋漓。

達倫從不抱怨,他以最大的關懷和無限的愛心安慰她,照料她,不曾片刻喪失對她的耐心和關心。他知道,如果這是“天意”,不過是讓他以現在的行動,感受母親多年來不為外人所知的辛勞,如果這是“命運”,不過是他這個為人子者應當盡的孝道。

然而,幸運沒有降臨,母親在一天飯後無意識地由六樓跌下,痛苦地結束了坎坷的生命。達倫痛不欲生,在一場和神父的談話中,他毫不保留地大聲宣泄了自己最為憤慨的抱怨:“她是那麼的仁慈,他是那麼的善良,如果這是‘天意’,那‘天意’根本就是不公!”神父卻以極其平淡而沉穩的口吻對他說:“孩子,‘天意’不是能從外表了解它內在所蘊含的真意的。若不是親眼看到母親經曆過這麼多生活的苦痛,我們怎能體會母愛的偉大,若不是親眼看到母親經曆過這麼多病痛的折磨,我們又怎麼能再度感受永遠需要母愛照拂的心底真情……”

“我是多麼虔誠地祈求上帝的眷憐,忠心地信守仁慈、孝敬和所有的誡命,但求我的母親能再享受些快樂的生活,但是偏偏上帝卻狠心地連這麼一點卑微的心願都不能滿足我們。如果這是‘命運’,那麼‘命運’根本就是不義。”

神父溫和地對他說:“孩子,‘命運’絕不能從外表了解它所要傳達的信息。它完全看到了你的義行,不過隻是仁慈地結束了母親的病痛,真切地希望給你一個嶄新快樂的新生活……”

人生就是這樣,願望是願望,理想是理想,事情的發展,遠非我們所能預料;生活是生活,現實是現實,事情的結果,絕非我們想通過“一分耕耘”的努力之後就必將贏得應有的回報。

世間事,如果一切順順利利,悉如人意,按照我們當初的計劃與預期發展的話,人生該有多好;世間事,如果一切平平穩穩,“一加一等於二”,有多少耕耘就必定有多少收獲的話,人生該是多麼愜意。然而,生活總是事與願違,世間事就是多了這麼一份冥冥中無可抗拒的力量,使我們永遠無法預知未來,世間事就是多了這麼一份冥冥中無可避免的外界主導力量,使我們永遠無法全然地掌握,而必須麵對千變萬化的“不可預知”。

這股冥冥中的力量,有人叫它“天意”,有人叫它“命運”,無論怎麼稱呼,它就是無所不在、如影隨形,能夠隨時隨地出現在我們的左右。如果,它能幸運地引領我們進入了成功、快樂,我們卻總是一廂情願地認定成功、快樂都是因為“自我”的卓越與努力,而全然忽視了它的存在;然而,如果一旦它將我們帶入了悲傷、失意,我們卻總是一意孤行地認定失意、悲傷都是因為它的作祟,而完全忽視了“自我”的虛心檢討與坦然麵對。

情緒管理箴言

“天意”與“命運”也許經常不會符合我們的希望,不會讓我們稱心如意地生活,但是,它背後所代表的真意與仁慈,隻有我們在虔敬恭謹的謙卑下才能真正品味出它的芳香之味。

)第二節 勇敢地麵對生活的悲痛與挑戰

卡耐基金言

放下身段,方能得以率真地正視自我;拋棄世俗虛偽的名利、麵子的顧忌,坦然的胸懷正是我們邁向美好未來的捷徑。

過去的所有不愉快絕不會因為自欺欺人地捂上了自己的眼睛,就可以“我看不見你,你就看不見我了”。

謊言的結果會駕馭我們的生命,而我們終究會發現吐露真相是明智的方法。

布魯克的女兒喬伊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在家裏最愛跟大家玩“捉迷藏”的遊戲。當時她是家裏唯一的孩子,家人當然成了她唯一的玩伴。喬伊總是喜歡叫家人“做鬼”,她則四處躲起來,讓大家到處找她。

布魯克每次總是故意慢慢地數著一、二、三、四……同時從指縫中偷偷地看女兒那隻胖嘟嘟的小腿慌慌張張地在家中四處亂竄。她一會兒想藏到窗簾裏麵,一會兒想躲到壁櫥後頭,她總是覺得不大放心,再三改變自己的主意,屢次更改隱藏的地方。即使確實是找到了絕佳的隱藏地方,她又總是在爸爸問她“躲好了沒”時,勇氣十足地回答“好了”的時候,暴露了自己的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