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平衡原則
即使人格健全的人,有時他的各種需要、動機、欲求、願望和向往也會因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或受到幹擾而發生挫折、威脅和衝突,而產生身體上的不適和精神上的緊張、焦慮、苦悶、煩躁等心境。所謂平衡原則,就是指對人的關係和事件上要保持平衡、靈活和全麵的看法。它要求一個人要有預見人生挫折、威脅和衝突的能力,善於平穩自身與環境的關係,正確處理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保持與社會良好的接觸,客觀地分析、評價社會的得失,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標、行動都能跟上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要求相符合。若發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衝突,常能修正或放棄自己不切實際的計劃,以求與社會的協調一致,而不是行為反映程度大大地超過刺激程度;情緒反應大大地超過行為反應。
平衡原則還要求現代人在遇到挫折、威脅、衝突的時候,能夠保持自己的人格要素——自我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平衡性。在通常情況下,人格統一各要素有著很強的內在聯係,往往在自我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行為風格方麵保持一致性。平衡原則則進一步要求,人在遇到挫折、威脅、衝突的時候,也能夠把自己的需要、願望、思想、目標和行動同作為人格核心的自我觀念統一起來,而不是私欲和良心相衝突。欲望背棄了信念,行動和思想互相矛盾,主體意識不統一而形成兩重或多重互相對立的分裂型人格。
5.智慧原則
智慧原則指作為人格健康的人,他(她)對人類社會的知識和文明持有一種基本肯定的態度和一種向往、追求知識的心理傾向,人格對社會個體的展示具有綜合性、全麵性、豐富性、具體性的特點,因此,要確立健康人格的生活方式,就必須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基礎上,文盲或半文盲不可能成為理想生活的建設者。馬克思曾經指出: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條件隻能提供給他發展這種特征的材料和時間,那麼這個人就不能超出單方麵的、畸形的發展。一個人的勤奮、學識和社會閱曆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人格和正係數。
健康人格對待生活,懷有遠大的、現實的奮鬥目標,酷愛學習,追求知識,並在學習和工作中積極向上,奮發進取,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竭盡全力獲取最大的成就。
健康人格注重並善於從人類豐富的、優良的知識寶庫中提取養料,培養自己的智慧和提高自己的聰明才智。從知識海洋中學會正確認識自己的方法,處理好自己與行為的關係;學會戰勝寂寞、絕望和煩憂的方法,處理好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學會善於在工作中獲取成就,處理好自己閑暇娛樂活動與工作的關係,形成自己良好的知識素養、文化素養、道德素養和思想素養,使他人爭相以己為友,正確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6.創造性原則
現代科學研究已經揭示,人人都有從事創造性活動的稟賦,隻是在這種能力的發展和發揮作用的水平上有所不同。因此,作為與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相適應的健康人格,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稟賦就是其本身內在的要求。馬斯洛認為,高峰體驗(一個人的創造性潛能發揮時刻的心理體驗)是自我實現人格者的一個重要特征。所謂創造性原則,是指能最大地發揮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使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更符合自己的特性,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盡管每個人都受到了現實世界的各種各樣的限製(這些限製是由一個人的經濟和社會的條件,以及一個人特有的精神和肉體的能力所強加給他的),但是,隻要他了解自己最擅長的方麵,不欺騙自己,就能明智地、客觀地選擇一定的創造目的和成功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