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格生活的創造性原則主張:在一定的條件下或他人的幫助下人能夠進行設想,選擇重點,作出計劃,並把價值觀見諸行動。遵循創造性原則的人不相信“撲克牌算的命運”,不時地享有自我創造性所帶來的成功喜悅的機會,同時,這種創造反過來又促使其積極地對待生活,促使其不斷地進步,增強信心,使其更有效地生存,培養出一副更聰明、智慧的大腦,使其在工作、閑暇、人際關係和婚姻等方麵更富有美感和健康的情趣。

7.團體原則

所謂團體原則,是指具有健康人格生活方式的人具有樂於與人交往的特點,在與人相處時,對他人持有肯定的態度(如尊敬、信任、誠摯、謙讓、善良等),總是多於持否定的態度(如憎惡、懷疑、恐懼、欺騙、驕傲、敵對等),對自己所屬的團體或群體有一種休戚相關、安危與共的情感,與人和睦相處,把自己置身於同他人之間關心的、真實的、信任的關係之中。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與人交往和群居生活,乃是全人類共有的現象。馬克思在談到人的群體性和社會性時,曾經指出:“首先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作為抽象物同個人對立起來。個人是社會的存在物。因此,他的生活表現——即使它不直接采取集體的、同其他人共同完成的生活表現這種形式——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因此,集體性和團體性,乃是作為一個具體的、現實的人的存在的重要前提。

馬斯洛把人的社交需要看作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他認為,假如一個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獲得了滿足,他就會產生一種愛和歸屬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友誼、愛情、配偶和孩子,希望為團體所接納,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社會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在愛和團體中,可以得到他人的幫助,減少孤獨和心靈上的痛苦;可以減少恐懼,宣泄自己的憤怒和不快樂的情緒,從而減少心理壓力。如果愛的需要受到阻撓或威脅,往往會成為生理和心理的失調狀態的基礎,有時還會造成非正常的死亡。人們渴望成為團體的一員,有所歸屬,如果一個人被別人拋棄或被家庭、團體拒絕於門外,他便會產生一種孤獨感,精神上不免受到壓抑。孤獨的人感到空虛、失落,無處訴說,憂愁、抑鬱,日積月累,便會產生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人格病症。在團體中,人們則能夠充分表現自我的身心品質,如身材、容貌、活動能力、智慧、知識、應付困難的本領……能為他人重視和讚美,在團體中處於適當的位置,獲得安全感、平衡感和自信感;在團體中,能訴說自己的喜怒哀樂,增進人際間的情感交流,有益於身心健康。因此,團體原則蘊藏著人格健康的強勁動力,成為健康人格適應現實生活的重要前提。

七、成功社交三大法寶

留影的用意

20世紀20年代匈牙利劇作家費倫茨·莫爾納爾(1878—1952年)居住在維也納的一家旅館裏。一天,他的一大批親戚來看望他,並希望分享一點劇作家的巨大成功。事先,他們估計可能會受到冷遇,所以,做好了思想準備。

但是,使他們感到吃驚的是,莫爾納爾很熱情地與他們打招呼,甚至還堅持要大家坐下一起合影留念。可是照片印出來後,莫爾納爾把照片交給旅館的門衛,說,“無論什麼時候,你看見照片中的任何人想走進旅館,都不要讓他們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