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使者王稽帶著範雎從魏國回到秦國後,向秦昭王引薦範雎。當時,昭王在位已經長達36年,憑著強大的兵力鎮服了四方諸侯。漸漸地,他開始厭惡隻會動動嘴皮子的辯士,對他們所講的有關治國安邦的道理表示懷疑。在這種情況下,身為辯士的範雎要想建立功業難免會遇到阻力。事實正是如此,他在秦國待了一年多的時間,昭王隻是令人為他解決了基本的食宿問題,根本沒有打算接見他。
在秦國逗留期間,範雎細心觀察了秦國的形勢,然後上書說:
“臣聽說賢明的君主在治理政務時能夠根據功勞的大小來封賞,根據能力的大小來安排職位。因此,沒有能力的人不會久居其位,有能力的人不會被一直埋沒。大王如果認為臣說得對,那麼按照臣的提議一定會把國家治理得更好;大王如果認為臣說得不對,即使臣待在貴國再久也不會起到什麼作用。古語說‘庸主賞所愛而罰所惡;明主則不然,賞必加於有功,而刑必斷於有罪’,如今刀能夠剁爛臣的胸膛,斧頭能夠斬斷臣的腰部,臣怎麼敢把生命視為兒戲,用不成熟的言論來迷惑大王呢?即使大王認為臣身份卑微、對生死不怎麼在乎,大王難道會容忍受到推薦我的人的欺騙嗎?
“臣聽說周、宋、梁、楚各有美玉,分別是砥砣、結綠、縣藜和和氏璧。在這四件寶貝剛從土中被挖掘出來時,即使是有名的工匠也無法識別,但它們最終卻成為天下名器。既然如此,即使是再聖明的君王,也會白白遺棄胸懷治國安邦之才的賢士。
“臣聽說要想積累豐厚的家資,就必須在國內選擇利潤豐厚的行業;要想增強國力,就必須在諸侯國中選擇才華出眾的人才。當天下有英明君主存在的時候,諸侯國的人才紛紛前來依附。良醫能透過病情見生死,聖主能通過思考知成敗,見利則上,見害則棄,見疑則略作試探。即使舜禹再生,他們同樣會這麼做。語意深切,臣不敢借助書信表達;語意淺薄,不足打動大王。如果大王不是因為覺得臣愚鈍無知或認為臣是由地位低下的人推薦的話,臣希望能夠在大王空閑時見大王一麵。如果臣說了沒用的話,臣甘願受死。”
秦昭王非常高興,先是賞賜王稽,接著派人用車駕接範雎入宮。
範雎的一席話說得謙卑得體、誠實懇切,得到了秦昭王的讚賞。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往往一句話說不好就可能給自己惹來不必要的麻煩。尤其是在向帝王進諫的時候,說話不能大意。說話前一定要考慮清楚,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你必須要為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任。
7.說老實話也得看情況
有時候,老實話會招人厭煩,破壞氣氛,所以,在一定場合老實話不一定受歡迎。會說話的人早已預料到這一結果,在為人處世過程中,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他們會根據場合、對象區別對待。
實話實說固然可貴,但要分清狀況,找準場合。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愛說大實話的人,什麼事情他都照實說,所以,他不管到哪兒,總是被人趕走。這樣,他變得一貧如洗,簡直無處棲身。
最後,他來到一座修道院,指望著能被收容。修道院長見過他問明原因以後,認為應該尊重“熱愛真理,喜歡說實話的人”,於是,讓他在修道院裏安頓下來。
修道院裏有幾頭已經不中用的牲口,修道院長想把它們賣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什麼人到集市去,怕他們把賣牲口的錢私藏腰包。於是,他就叫這個人把兩頭驢和一頭騾子牽到集市上去賣。
人在買主麵前隻講實話說:“尾巴斷了的這頭驢很懶,喜歡躺在稀泥裏。有一次,長工們想把它從泥裏拽起來,一用勁,拽斷了尾巴;這頭禿驢特別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們就抽它,因為抽得太多,毛都禿了;這頭騾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幹得了活兒,修道院長怎麼會把它們賣掉呢?”結果買主們聽了這些話就走了。這個人的大實話在集市馬上傳開了,所以再也沒有人前來問他這些牲口的價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