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宣王問:“何由知吾可也?”孟子很清楚齊宣王的心理,於是通過齊宣王親身經曆的一件事情來打開話題。
在講述齊宣王用羊易牛這件事情時,他不斷誇耀齊宣王的仁慈之心,所以齊宣王馬上高興起來,認為他和孟子有共同語言。由此看來,孟子的話一出就在齊宣王心裏掀起了幾絲波瀾,所以他主動詢問孟子不忍心和王道二者之間的關係。
當時孟子沒有就此作出回答,他隻是機智地將話移開,講述了“不能”和“不為”兩者之間的關係,沒有空洞的說教,隻是運用比喻,將齊宣王未推恩給百姓比作力足舉百鈞而不能舉一羽,明察秋毫之後卻未見輿薪,讓他不得不承認自己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當齊宣王想要徹底地搞清楚“不能”和“不為”到底有什麼樣區別的時候,孟子再次運用了比喻,將“挾泰山以超北海”比作“不能”,將“不能為長者折枝”比作“不為”。
語言很簡單,但是意思很明白,並且說理還很透徹清楚。這個時候齊宣王多少應該明白“不忍之心”和王道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應該知道“不忍之心”也是推行王道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
當齊宣王繼續思索的時候,孟子又一次轉移了話題,他問齊宣王:“難道大興戰爭,危害士臣,在諸侯間結怨就是為了能夠滿足心裏的快活嗎?”逼著齊宣王說出他並不是為了內心的快活而是為了追求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孟子還是追問下去:“大欲”是什麼。當齊宣王笑著而不說什麼的時候,孟子就運用了排比的句式進行一連串的發問。當齊宣王全部否認了以後,孟子便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他的“大欲”——稱霸中原,稱霸天下,讓其他諸侯國和邊夷俯首稱臣。
說完之後,他馬上又運用了一個比喻,把此舉比作緣木求魚,忠告齊宣王這樣的野心是很難得逞的,而且後果也是很嚴重的。齊宣王聽了以後內心特別緊張,所以就急著問究竟會有什麼樣的惡果。
孟子在這裏又運用了類比的手法,舉出了鄒與楚戰的例子向他來闡明後果,並勸導齊宣王推行王道,還向他展示一幅美麗的畫麵:天下賢士都歸於他,耕者、商賈、旅行者都來靠近他,天下的百姓都歸附他。在這裏他運用了排比和修辭手法,齊宣王聽後感到非常欣慰,心裏不禁泛起一絲漪漣。
齊宣王最後還是非常高興的,等他醒悟過來後,還主動地請求孟子告訴他如何具體地推行王道。
孟子懷著一顆對百姓的赤誠之心,提出一些認真推行學校教育,並且向老百姓反複講述孝悌之義的建議。這樣,他也再次為社會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畫卷:天下太平,百姓講求禮儀,衣食無憂。孟子運用自己的口才機智地完成了向齊宣王遊說推行王道的任務。
孟子在規勸齊宣王施行王道時,並沒有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通過其他方法,以其他話題引誘齊宣王,使齊宣王自己明白實施王道的好處。這時,孟子引誘齊宣王的目的就達到了。但是,他並沒有直接回答齊宣王的問題,而是運用比喻、類比的方式為齊宣王闡明道理,以提高齊宣王的求知欲望,然後,趁機說出自己的主張,並為齊宣王描摹出一幅美麗的天下歸順圖,使齊宣王心甘情願地接受了他的想法,最終為老百姓謀了福利。
說服別人時,利用一些方法吸引對方的注意力,使對方對你的提議產生興趣,這是一種最好的勸說方式。
6.移花接木,妙語激將
說服別人需要具備精妙的語言表達能力,所謂精妙的語言就是能夠根據人的不同性格而采取不同說話方式加以說服,有時可能采用溫婉的語言勸說,有時會采取激烈的語言激怒,激怒對方的說話方法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激將法”,它雖然不能讓枯木逢春,至少可以提高說服的勝算率。
人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是一個普遍的心理現象。人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打擊,必然會產生憤怒、消極、亢奮等情緒,在這種情況下,人處於不理智狀態,思維容易被人控製,所以,此時是說服別人最好的時機。當然,這種方法的使用要因人而異。
那麼,如何才能靈活運用這種方法呢?
(1)正確掌握對方的性格
一般來說,自尊心強、性格外向、感情濃厚、自製能力低的人比較容易產生激動情緒,對這樣的人使用激將法一般情況下不會失敗。而對那些心思細膩、思維邏輯嚴謹、謹小慎微、性格內向、比較理智的人,不宜運用此法。因為這些人比較敏感,他們很可能把這種反麵激勵的話當作一種諷刺和嘲笑,內心深處會產生抵觸心理,對你嚴加防範。這對成功說服沒有任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