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垣衍說:“先生難道沒有見過奴仆嗎?十幾個人服侍一個人,難道是因為他們的力量和智商不如他們的主人嗎?不是,那是因為他們害怕主人。”
魯仲連問:“照此說來,秦國和魏國的關係就是主仆關係了?”
辛垣衍說:“是的。”
魯仲連接著說:“既然是這樣,我就可以說服秦王把魏王煮熟後剁成肉醬。”
辛垣衍流露出不悅之情:“咳!先生的話是不是說大了?您怎麼能讓秦王烹醢魏王呢?”
魯仲連說:“當然可以,聽我說給你聽。以前,九侯、鄂侯、文王三人都是紂王分封的諸侯。九侯將自己漂亮的女兒獻給紂王,紂王卻認為該女相貌醜陋,於是把九侯剁成了肉醬。鄂侯為替鬼侯說了幾句話,言辭稍微有些激烈,結果被紂王製成了肉幹。文王聽說後,長歎一聲,結果被紂王關了百日,還差點喪命。為什麼這些稱王的人會有如此悲慘的下場呢?”辛垣衍回答說是因為他們是仆人,而魏國向秦國稱臣實屬無奈。
魯仲連繼續說:“齊湣王要去魯國,夷維子隨行。到了魯國後,夷維子問魯國人:‘你們準備用什麼樣的禮節招待我們國君呢?’魯國人說:‘我們準備用十太牢的規格來招待他。’夷維子生氣地說:‘你們怎麼能用這樣的方式招待我王呢?我王巡遊各諸侯國,其他諸侯都將寢宮讓給我王居住,還要交出鑰匙,然後帶著衣服,捧著幾案,在堂下伺候我王。我王吃完飯後,各諸侯才能退去處理其他政務。’魯國人聽完夷維子這番話後,立刻關上了大門。齊王沒能進入魯國,於是打算去薛國,途中假道鄒國,正逢鄒國國君死,於是準備前去吊唁。夷維子令鄒國以對待天子的禮儀來接受齊湣王的吊唁,鄒國上下都不同意,並表示一定要如此,必將伏劍自殺。於是,齊湣王不敢入鄒。鄒、魯兩國的大臣雖然在活著的時候領不到俸祿、死後也得不到很好的安葬,但堅決不以天子的禮儀接待齊湣王。如今秦國是萬乘之國,魏國也是萬乘之國,都有王的名分。如今見秦國僅打了一次勝仗,便要尊其為帝。由此看來,趙、韓、魏三國的大臣還不如鄒、魯二國的臣子啊!再說秦王一旦稱帝,勢必會變更各諸侯國的臣子,將他認為沒有能力的人和憎惡的人換下去,扶持他認為有才能的人和親近的人。這些得勢的臣子將把他們的女兒和小妾許配給各諸侯充當妃姬。當她們日夜在魏王麵前讒毀,魏王的皇宮裏怎能安靜下來?而將軍您又用什麼來維持自己的地位呢?”
聽了魯仲連的這番話後,辛垣衍站起來向魯仲連施禮,並說道:“起初我認為先生隻是一個平凡人,現在我才發現先生足智多謀,目光深遠啊!請允許我離去,此後我再也不提尊秦為帝的事了。”秦將聽說這件事後退兵50裏,後因魏國公子率兵前來營救而引兵離去。
魯仲連一番宏論使辛垣衍佩服得五體投地,既破壞了秦國稱帝的陰謀,也勸退了魏國的說客,可謂一舉兩得。
由魯仲連勸說辛垣衍這一過程來看,不難看出魯仲連所使用的說服方式。用其他諸侯國和大臣的具體實例,推及魏國與秦國間的關係,借以喚醒那些投降派們的鬥誌和勇氣。在推理過程中,言辭激昂,邏輯縝密,把所有的事實都擺在了辛垣衍的麵前。在大量事實的前提下,辛垣衍再也無話可說,對魯仲連即欽佩又感激。
古人在說服他人這方麵的經驗,足以使現代人自愧不如。推理說服、用事實說話,隻是說服別人的方法之一。要想使自己的口才更進一步,還應該向古人學習,將說服他人的方法琢磨透徹。
5.機巧語言,引人上鉤
說服別人最重要的是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這是說服別人時最希望達到的效果。大多數人都不喜吹別人把意誌強加到自己的行為之上,這便為說服增添了許多難度,畢竟改變別人的想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此時,就需要巧妙地設置語境,以順藤摸瓜的方法引對方上鉤,讓對方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是自己改變的想法,而非他人所致。
著名教育家孔子被人們稱為“聖人”,孟子被稱為“亞聖”,他們的論辯技巧高人一籌。尤其是孟子的《齊桓晉文之事》,充分顯現了聖人的論辯風格。
當齊宣王要求他講述關於齊桓公和晉文公稱霸諸侯的事情時,他卻說孔子的弟子沒有記述過這些事情,所以後來就沒有傳述下來,就這樣很自然地搪塞過去了,還迅速地將話題轉移到了王道上來,將話語的主動權搶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當齊宣王問他品德達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才可以成王時,他簡潔、幹脆而又有力地回答:“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他很清楚這一次談話的中心,這時也使齊宣王有了和他進一步談話的興致,馬上就又問道:“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孟子隻用了一個字“可”來回答,這又進一步撩撥了齊宣王認識王道的興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