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說服,不在於自己是如何的正確,而在於對方是否理解、關心你所說的話。這就要求在說服別人之前要了解對方的“心結”所在,這樣才能將話說到對方的心裏,才會產生良好的說服效果。
1.掩蓋意圖,繞彎說話
說服別人,有時需要繞道而行,說些別人愛聽的話,不要過早的透露自己的真實意圖,然後再按照預定方案實施自己的計劃,這在說服別人時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倘若上來就與對方展開唇槍舌劍,簡單直白地說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往往會遭到他人的反感。
偉大的革命領袖列寧就非常懂得“繞道而行”的說話技巧。
俄國十月革命剛剛勝利的時候,象征沙皇反動統治的皇宮被革命軍隊攻占了。當時,俄國的農民們打著火把嚷著要點燃這座舉世聞名的建築,將皇宮付之一炬,以解他們對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識的革命工作人員出來勸說,但無濟於事。
列寧同誌得知此消息後,立即趕到現場。麵對義憤填膺的農民,列寧同誌很懇切地說:“兄弟們,皇宮是可以燒的。但在點燃它之前,我有幾句話要說,你們願意聽嗎?”
農民們見列寧同誌並不反對他們燒皇宮,於是立即允諾道:“您盡管說。”
列寧同誌問:“請問這座房子原來住的是誰?”
“沙皇統治者!”農民們大聲舊答。
列寧同誌又問:“那它又是誰修建起來的?”
農民們堅定地說:“是我們人民群眾。”
“那麼,既然是我們人民修建的,現在就讓我們的人民代表住。你們說,可不可以呀?”
農民們點點頭。
列寧同誌再問:“那還要燒嗎?”
“不燒了!”農民們齊聲答道,就這樣,列寧同誌用幾句話保住了皇宮。掩蓋意圖,在對方不設防的情況下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樣會更容易讓人接受。
小華在一所學校做老師,她的住處與該校副校長老李正好門對門。老李待人熱情誠懇,隻是在生活上比較馬虎,不怎麼注重儀表。夏天的時候,他常光著膀子、穿條短褲走東串西。作為一個大學畢業的知識女性,小華看不慣老李的這種打扮,但又覺得直接跟他提這件事不合適,畢竟還沒有人提起過。
後來在一個雙休日,老李邀小華的丈夫去另一個同事家下棋。小華覺得這正是提醒老李的好時機,於是故意裝著一副生氣的樣子對丈夫說:“把襯衫穿上,到別人家去總得有個樣子。把拖鞋脫了,換雙涼鞋。”
老李聽小華這麼一說,接過話頭便說:“等一下,我也去穿件襯衫,換雙涼鞋。”
小華見老李已經有所頓悟,於是說出了憋在心裏很久的話:“李校長,您這個人很熱情,也很隨和,可我覺得你在穿著上太不講究了,有時讓人受不了。”
待老李穿戴整齊後再來到小華家時,小華讚揚道:“這一身多神氣啊!李校長,其實您很上鏡的。”
老李聽後覺得很舒服,以後在出門時總是穿得整整齊齊。
小華借題發揮,巧妙地將老李穿著上的問題傳達出去,沒有引起老李的反感,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試想如果小華很直接地告訴老李:“你著裝實在是太不講究了,真沒有一個校長應有的莊重……”會引起怎樣的後果呢?人人都有自尊心、虛榮心,一旦直接對人的外表進行批判,那麼結果肯定會不歡而散。所以人們在勸阻別人或者和別人閑談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實話要巧說的說話技巧。
出於種種需要,在某些時候不得不給人建議或者說服別人,所以人們需要掌握恰當的說話方式,婉轉地將自己的意思傳達出去,讓別人在接受的情況下又不會感到不舒服。
2.分析事實,說服不難
說服別人時,首先應該把事情的利與弊給對方分析清楚,把道理擺在對方麵前,相信無論什麼人都會再深入考慮一番再做決定的。通常情況下,人們在道理麵前,在權衡利與弊之後,都會心悅誠服地接受別人的意見。
據《孟子》記載,齊宣王喜歡狩獵。為了尋歡作樂,他曾在臨淄城郊修建了一個方圓40裏的獵場,專門畜養珍禽異獸,以供狩獵之用。在當時的諸侯國中,這個獵場的麵積遙居首位。然而齊宣王並不滿足,還是嫌獵場小,試圖擴建,遭到了百姓的強烈反對。
孟子剛到齊國,就聽說了齊宣王修建獵場、嚴禁百姓入場等事,決定人宮進諫,結果正逢齊宣王召見他。
齊宣王問孟子:“當年,周文王的獵場有方圓70裏之闊,有這事嗎?”
孟子立即答道:“聽說是有的。”
齊王聽罷,進一步問道:“果真如此,那他的獵場算不算大?”
“很大,但百姓還認為它太小!”
齊宣王一聽,馬上說:“然而,我的獵場雖然方圓40裏,但百姓卻嫌它太大。這是什麼道理?”
孟子見齊宣王滿腹牢騷,乘機進言道:“文王的獵場雖方圓70裏,但他卻能夠與民同獵。百姓嫌它太小,不是正常的嗎?我剛到齊國就聽說你建有方圓40裏的獵場,並規定倘若有人捕殺其中的獵物,罪同殺人。所以,雖說這個獵場隻有40裏,卻像一口深深的陷阱立於國中。百姓認為它大,不也是正常現象嗎?”
此後,齊宣王不再覺得獵場小,也不再禁止百姓入場捕獵。
看到此處,有些人可能錯誤地認為,說服他人就是會說,具備“能把死人說活”的本事就可以了。這種想法當然存在偏差,說服他人的確需要會說話,但是這話不是毫無根據的胡說,而是有憑有據地剖析事情的利弊,在有利或者無害的基礎上,相信沒有人會不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