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調整表達方式,說話以理服人(1)(3 / 3)

太後道:“你錯了,我對燕後的愛趕不上對長安君的愛。”

觸龍道:“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就要為他的長遠利益考慮。燕後遠嫁他方時,您抱著她的腳跟,哭泣著為她送行,認為她嫁得比較遠,悲痛難耐,那情景非常傷感。燕後走後,您還時常惦念著她。祭祀時必為她祈禱祝福,希望她不要回來,這難道不是為她的長遠利益考慮嗎?難道不是希望她的子孫能繼承王位嗎?”

太後答道:“的確是這樣的。”

觸龍又說:“從現在的趙王上推三代,在此期間,有沒有哪位子嗣繼承被封為侯的父親的爵位的?”

太後道:“沒有。”

觸龍接著問:“其他諸侯國有這種情況發生嗎?”

太後道:“到目前為止,我尚未聽說過。”

觸龍說道:“看近一點,禍患會落到自己身上;而看遠一點,災禍將會牽連到子孫後代。難道是因為這些人的子孫後代沒有能力嗎?不。是因為他們雖然有尊貴的地位,但對國家卻沒有功勞,所拿的俸祿頗多,卻毫無建樹。現在您給了長安君尊貴的地位,又把最肥沃的土地和許多珍奇寶物賜給他,但卻不讓他為國家做點貢獻。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長安君憑借什麼在趙國立身呢?老臣以為,您為長安君設想得過於短淺了,所以您對他的愛比不上對燕後的愛啊!”

太後道:“好吧,你看著辦吧。”

於是,長安君在觸龍的安排下到齊國做人質,換來了趙國的安定。

在說服別人的時候,話不在多而在精,隻要能夠找準時機,越是簡單精練的話越能夠引起他人的共鳴,這樣進言的目的就越容易達到。

4.言語犀利,滴水不漏

在說理過程中,不單單要語言犀利而且還要靈活,爭取把話說得滴水不漏。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人們有嚴密推理能力,謹慎的說話方式。特別是在說服別人時,更應注意這點,以免別人在你所陳述的道理中發現漏洞,影響說服效果。

《史記》中記載了“魯仲連義不帝秦”的故事,魯仲連憑借敏銳的政治洞察力、犀利的口才、嚴密的邏輯推理,達到了說服目的。

戰國末期,秦將白起在長平之戰中攻破趙國40萬大軍後,依照秦昭王的命令率兵包圍趙國國都邯鄲城。魏安厘王派兵援助趙國,不料援軍畏於秦軍兵勢,在與趙國接壤的地方停步不前。魏安厘王無奈,隻好派遣在國內擔任將軍一職的梁人辛垣衍潛入邯鄲城,勸說趙孝成王向秦國稱臣。

辛垣衍到了趙國後,讓平原君帶話給趙王:“秦國之所以加緊對趙國的圍攻,是因為以前齊國與秦國競爭稱帝,兩國都取消了帝號。如今齊國實力漸衰,隻有秦國可以稱霸天下。秦國的誌向並不在吞掉一個小小的邯鄲城,而是想借此稱帝。如果趙國能夠派遣使者前往秦國尊秦昭王為帝,秦昭王一定會在高興之餘撤兵。”平原君聽後猶豫不決。

當時,魯仲連正好在趙國暫住,先是遇到了秦軍圍攻邯鄲城,後又聽說魏國有意勸趙國向秦稱臣,於是前去參見平原君,向其詢問情況。平原君說:“以趙國現在的情況,怎麼還敢談論戰事呢?不久前,趙國的40萬大軍亡於邯鄲城外,如今邯鄲城內又遭圍困。魏王派客將軍辛垣衍勸說趙王向秦王稱臣,此人現在就在邯鄲,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

魯仲連說:“我原以為您是天底下最賢明的貴公子,如今我才知道自己看錯了人。梁人辛垣衍在哪裏?請讓我替您出麵把他斥責一頓,把他趕回魏國。”

在平原君的引薦下,魯仲連見到丁辛垣衍。辛垣衍見到魯仲連後便說:“據我觀察,凡是被圍困在這個城池裏的人,都是有求於平原君的人,但從魯先生的儀容上根本看不出先生有求於平原君。不知先生為何還要長久留在這個圍城之中呢?”

魯仲連說:“世人都認為周朝隱士鮑焦是因為不能自我寬恕而死,其實則不然。鮑焦選擇死亡不是為了J與己,而是為了抗議當時的社會。秦王拋棄禮儀,野心勃勃,用權術駕馭士人,像對待奴隸一樣指使百姓。如果他肆無忌憚地稱帝、殘酷地統治天下,很多人將會像鮑焦那樣赴東海而死,我同樣不忍做他的子民。我之所以要見將軍,是因為我想幫助趙國。”

辛垣衍問道:“先生怎樣幫助趙國呢?”

魯仲連說:“我先想辦法使魏國陽燕國發兵營救趙國,此後,齊國、楚國自然會向趙國伸出援手。”

辛垣衍說燕國幫助趙國還倒有可能,但他本人就在魏國,想聽聽魯仲連如何說服魏人援助趙國。魯仲連說魏人還沒有看到秦國稱帝後的危害,如果能夠使魏人看到危害,他們必會出兵相救,新垣衍表示願意洗耳恭聽。

魯仲連說:“以前,齊威王曾施行仁政,帶領天下諸侯去朝見周朝天子。當時周朝國貧勢微,各諸侯都不願意去朝拜,隻有齊國獨自前往。後來周烈王死後,各諸侯紛紛派遣使者前去吊喪,齊國使者最後趕到。剛即位的周顯王大怒,派人告訴齊王說:‘天子駕崩,各諸侯國都去吊唁,齊國最後趕到,應當處以斬刑。’齊威王勃然大怒:‘呸!你媽也不過是個奴婢罷了。’後來,這成了天下的笑柄。周烈王活著的時候,齊威王去朝拜他。等他死後,齊威王卻要唾罵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齊威王受不了周室那些過分的要求。然而,作為天子,已經習以為常,根本不能體會到諸侯國的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