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丹麥童話家安徒生生活儉樸,經常戴著破舊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富人嘲笑他:“你腦袋上的那個玩意兒是什麼?能算是帽子嗎?”
安徒生同樣巧妙地回敬道:“你帽子下邊的那個玩意兒是什麼?能算是腦袋嗎?”
針鋒相對,以牙還牙的機智幽默被安徒生用於反擊對方。反擊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對方雖然先搬起了石頭,但卻砸到了自己的腳。
難怪人們總把激烈的語言交鋒稱為唇槍舌劍。有時候兩片嘴唇一條舌頭,比真槍實彈的威力還要大。
春秋時,南方的楚國一天比一一天強大起來,楚王自認為是“嶺南虎”,想咬誰就咬誰。齊國雖也是個大國,但楚國也不把齊國放在眼裏。為了疏通國與國之間的渠道,改善關係,齊王派晏嬰出使南域。
等到晏嬰到達楚國的時候,楚王已傳令,任何人都可以盡量羞辱晏嬰。狹隘的楚王想借晏嬰出氣,展示自己的威風。
晏嬰遠遠地走來了,前來迎接的禮賓官員見他那麼矮小,就命令士兵打開城門旁邊的側門,看他進不進、晏嬰威嚴地站在正門前,一聲不響。
士兵嬉皮笑臉地過來了,晃悠著腦袋指了指小門兒說:“先生,您請進吧!”
晏嬰冷蔑地笑了笑,用手指了一下側門兒,打了個比喻反擊道:“這是狗洞!出使狗國的人,才走狗洞!”
偷雞不成反蝕把米,想侮辱晏嬰的禮賓官員反被侮,卻又不能發作,隻好命令士兵敞開正門。
楚王雖然接見了晏嬰,但非常傲慢,輕蔑地問晏嬰:“難道齊國沒有人了麼?”
晏嬰聽了這話暗想:這不僅是對我個人的嘲笑,更主要的是對國家尊嚴的侮辱。於是,晏嬰高聲讚頌起自己的國家:“我的故國齊都名喚臨淄,說大,確實不大,隻有幾百間人家。但是,如果每個人都把袖子甩開,那麼大的太陽都能被我們蓋住,如果每個人揮一把汗水,無異於下一場大雨。國都的大路上,人如潮湧,摩肩接踵,怎能說沒人呢?”
聽了這話,楚王也想自誇一下,卻發現無辭令,困窘了半晌,才接上了晏嬰的話茬,冷嘲道:“齊國既然人多勢眾,為什麼選你來出使我國呢?”
晏嬰也“順流而下”,接著楚王的話音諷刺道:“是的,誠如您所說,齊國派出使者,是經過謹慎選擇的: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國家;水平低下的,出使下等國家。我晏嬰水平低下,不用說,就出使到貴國來了。”
楚王還想反唇相譏,可又覺得自己真的是言困詞窮了,隻好吞下了這顆自己造的“苦藥丸”!
到了吃飯的時間,楚王設宴招待,喝了幾杯酒,就見楚國士兵押了一名被捆綁著雙手的犯人走進宴會廳。楚王裝出一副驚奇的模樣問道:“這被捆的人是何人?”
“是齊國人,犯了盜竊罪!”押解犯人的官吏稟道。
楚王回頭看看晏嬰說:“哦,原來這盜賊是齊國人!看來,齊國人都是慣於偷東西的吧!”
晏嬰隨即站起身回答說:“我聽說過,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難道您不知道?橘樹生在淮南,就結出橘子;移到淮北,就長成為枳,那葉子徒然相像,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水土的差異。老百姓生長在齊國,從來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就會偷盜,這是不是因為楚國的水土使人善於偷盜呢?”
楚王聽完緘默無語,說不出一句反駁的話。
我們不能不為晏嬰的聰明才智叫絕,對於楚王的侮辱,給予了有力還擊,同時維護了自己及國家的尊嚴,顯現了語言的威力。
在一個使你尷尬的場合,可以適度地運用巧妙的語言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既維護了尊嚴,又使對方感到理虧,同時還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了。
9.出現口誤,及時補救
人有失足,馬有漏蹄。任何人說話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無懈可擊,當你在與人交往時,不小心出現了口誤,千萬不要將錯就錯,要不失時機地把出現的口誤糾正過來,讓真理埋沒口誤。
緊張的生活中,人的精神狀態總會有鬆懈的時候,一不小心說錯話也是難免的。而這時,最重要的就是要鎮定自若、處變不驚,飛速地轉動大腦思考彌補口誤的方法。
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雖然說出去的錯話很難收回來,但卻可以用妙語給予彌補。隻要你是個精於處事的人,就可以將口誤修補得天衣無縫。
麗莎是一名空中小姐,因此對語言的要求相當嚴格,她們經常要接受一些特別的訓練。盡管是這樣,在平時的工作中,還是很難避免口誤的出現。
有一次,麗莎和往常一樣本著顧客至上的服務精神,熱情地為乘客服務。
當她向一對外籍夫婦詢問他們的幼兒是否需要早餐時,那位男乘客用中國話告訴她:“不用了,我們孩子吃的是人奶。”
可是麗莎沒有聽清楚他的話,為表誠意,她又補充了一句說:“哦,是這樣,如果您孩子需要用餐,請隨時通知我好了。”
男乘客被麗莎的話驚呆了,片刻後大笑起來。麗莎也為剛才的口誤羞紅了臉,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與人交際中,任何人都免不了發生言語上的失誤。雖然其中的原因各有不同,但造成的結果卻大同小異,要麼貽笑大方,要麼糾紛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