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遭遇窘境莫慌,妙語擺脫尷尬(3)(3 / 3)

(1)用自嘲消除別人的偏見

1862年的一天,美國著名的黑人律師約翰·馬克演講的《要解放黑人奴隸》非常成功。

當時,就在約翰·馬克剛要上台演講時,有人告訴他說在場的聽眾絕大多數都是白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對黑人都存有偏見。約翰·馬克得到這個消息後,臨時修改了演講的開場白。他風度翩翩地走到演講台前,說道:“女士們,先生們,我到這裏來與其說是發表演講,不如說是給這一場合增添一點‘色彩’……”

聽到這一獨特的、具有自嘲意味的開場白,聽眾們都大笑起來,原本嚴肅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對立的情緒也在無形中消失了。雖然開場白後的演說言辭激烈,但聽眾並沒有過激的反應。

生活和工作中,人人都有被人誤解的時候。誤解你的人或多或少會對你有一定程度的偏見,這是很難避免的事情。偏見的出現並非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它就像一道鴻溝,隔離了友善與理解,送給人們的卻是誤會和矛盾。如果不能及時將偏見消除,很可能破壞人際關係,久而久之會落得孤家寡人的下場。有些人認為:偏見一旦產生是無法消除的,因為要想改變一個人的意識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事實的確如此,但是如果能妙用自嘲法,消除別人對你的偏見,就顯得十分輕鬆了。特別是遭到別人攻擊前,若能先發製人,以自揭傷疤的方式,降低別人的對立情緒,一定能改變自身處境,變被動為主動。這招用在與對陌生人打交道時,有驚人之效。

(2)以自嘲應對“揭短”的人

在美國第35任總統選舉時期,肯尼迪得到候選人提名的資格。由於他當時比較年輕,結果遭到了其他人的非議。

眾議院發言人薩姆·雷伯恩說:“肯尼迪是乳臭未幹的民主黨領導人之一。”

肯尼迪笑道:“薩姆·雷伯恩可能認為我年輕,不過對一位已是78歲的人來說,他眼中的大部分人都很年輕。”

哈裏·杜魯門在一次全國性演講中向肯尼迪挑戰:“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極其成熟的人。”

肯尼迪說:“如果年齡被認為是成熟標準的話,那麼美國將放棄對44歲以下所有人的信任。這種排斥可能阻止傑佛遜起草《獨立宣言》、華盛頓指揮獨立戰爭中的美國軍隊、麥迪遜起草《憲法》、哥倫布去發現新大陸等。”

通常情況下,那些“揭短”的人,大多是故意找茬的人,這就要求人們在用自嘲的方式擺脫困境時要注意言語的使用,那些過於激烈的言辭最好不要使用,以免影響自己的聲譽。

(3)用自嘲的方式傾訴苦衷

一位詩人應邀到某大學做演講。演講結束後,一位學生向這位詩人提了一個問題,他說:“在金錢社會裏,您是如何看待純文學與生活問題的?”

眾所周知,現代社會中一些純文學性的東西不太受人關注,這個學生的言下之意是,問詩人如何麵對純文學與貧窮。詩人回答:“就我個人而言,我之所以能寫作並堅持下去得感謝我的妻子,她開了一家小飯館,於是我一家人的吃飯問題就解決了。”

在詩人的回答中,包含了許多滄桑與無奈,但是他並沒有把這種情愫直接地表達出來,而是借自嘲的方法,回答了大學生的問題,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某些特定場合中,一些自暴自棄或對某人、物不滿的話都不宜直接說出來,最巧妙的做法是通過自嘲的方式傳達給對方,即能讓別人體會到自己的苦衷,又不會使別人誤認為你是個思想消極、怨天尤人的人。

(4)以自嘲的方式解除尷尬

一家英國電視台記者在采訪著名作家梁曉聲時提出了一個十分刁鑽的問題:“沒有‘文化大革命’,可能就不會產生你們這一代作家。那麼,‘文化大革命’在你看來是好還是壞?”

梁曉聲沒有回答,而是機智地反問道:“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沒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著名的作家。那麼,你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好還是壞呢?”

聽後,英國記者哈哈大笑,與梁曉聲握手言和。

在一次國際會議期間,一位西方外交官故意挑釁。他對我國外交官說:“如果你們不向美國保證不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那麼顯然就是沒有和平解決的誠意。”

麵對這種挑釁性的無稽之談,我國代表回答道:“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采取什麼方式解決,是中國人民自己的事,無需向他國做什麼保證。”說到這兒,他話鋒一轉,反問道,“請問,難道你們競選總統也需向我們做什麼保證嗎?”

與人交際中,當對方有意無意觸犯你的時候,可以借助自我嘲諷的方式擺脫困境,這是一種最恰當的選擇,也是擺脫困境最有效的方法。它不但可以保住自己的尊嚴,還將寬容大度的形象擺在對方麵前,從而贏得別人的尊重與信任。

用“自嘲”的方式為自己搭建台階,顯然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在自嘲過程中還應有所禁忌,不僅僅要注意場合、時機、對象,還應注意過於貶低自己的言辭最好不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