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貨員氣憤地說:“沒有你這麼挑剔的顧客,既然不想買東西,就不要耽誤我的時間。”
旁邊一位老大爺把這一事件的全過程看在了眼裏,他走到櫃台前,客氣地對售貨員說:“小姐,這裏賣‘吵架’嗎?”售貨員一聽便笑了。那位女顧客對老大爺說:“對不起,打擾您買東西了。”說罷轉身離開了。
人是群居動物,免不了要與人打交道,而相互說話便是交往的橋梁。眾所周知,舌頭是一把利劍殺人無形,在交談時,一不小心就會把氣氛搞得很緊張,把小事變成大事。如果能從這種危急的情況中發現其中所包含的幽默成分,就能調和談話氣氛,建立人際關係。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本著幸災樂禍的心態與人交往,這是不應該的,對擴大人際關係沒有任何好處。遇到這種情況時,倘若能用一種幽默的方式化解別人的怒氣,不但能大展人格魅力,還能得到別人的讚許,對結交朋友、擴大人際關係百利而無一害。
3.以幽默語言烘托氣氛
和諧、愉悅的談話氣氛容易形成,也容易被破壞,一句幽默的話會給柔和的談話氛圍錦上添花,而一句冒失的話則可能使談話氣氛頓時僵硬起來,影響談話的進展。
幽默的說話方式可以將談話氣氛烘托得更加融洽,隻不過要注意幽默用語的使用。那麼,怎樣用幽默性語言烘托談話氣氛呢?下麵為你提供幾條參考建議。
(1)使用誇張性語言
有時候語言誇張也可以表現出幽默的技巧。馬季是一個著名相聲演員,一次他到廣西的柳州市,向壯族詩人黃勇刹提了一個問題:“在你們那的山歌裏有沒有可以作為相聲材料的呀?”
黃勇刹給馬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財主非常風流,他為調戲一個美麗的村姑而編了一首冒牌山歌,那首山歌是這樣的:“未曾老,今年已有九十三,閻王批我一一百歲,還有七年同妹玩。”這個村姑馬上回敬他一首:“老發顫,七老八顛喊妹連,胡須生在馬屁股,留給後生扯二弦。”村姑運用了誇張的手法幽默地諷刺了財主。馬季聽了他講的故事後,連聲稱讚說:“風趣,幽默,且諷刺得淋漓盡致。”
(2)抓住對方言談中矛盾的地方
可以通過抓住對方說話中互相矛盾的地方,從而再突出他的可笑之處。
在《韓非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賣矛和盾的商人,他在叫賣時,舉起自己的盾向旁人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牢固的東西,不論多麼鋒利的矛都穿不透它。”然後,他又舉著自己的矛向旁人說,“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鋒利的東西,不論多麼牢固的盾,它都可以穿透。”
旁邊一個人聽後,幽默地反問他:“你說你的矛是最鋒利的,而盾是最堅固的。如果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結果會是如何呢?”商人聽後窘得說不出一句話來。
那個商人說話前後矛盾,所以不能自圓其說,而那個旁人也是利用這一點製造了一個幽默。
(3)語言倒置
說話時將語言倒置也是幽默的一種表現方式。例如:“你的命真好呀,有兒子孝順你,而我是孝順兒子。”這句話就是因語義倒置而產生了非常強烈的幽默作用。
(4)使用比喻
如果利用一些比較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事物的性質,語言就具有一定的幽默性了。
打個比方說:有一個人問一位采購員采購工作好不好做,他是這樣回答的:“出門時要像兔子那樣,辦事時要像孫子那樣,回來時要像駱駝那樣。”
他把出門時為了搶時間趕車趕船跑得快比喻成像“兔子”一樣;把為了買到所需貨物不惜請客送禮,求人辦事低頭哈腰,比喻成像“孫子”一樣;工作回來的時候,不但要托運貨物,還要給老婆孩子買東西,比喻成像“駱駝”一樣。他用形象的比喻說明了采購工作是個吃苦受累的活,而這樣的語言又沒有失去幽默的成分。
(5)偷換概念
利用違反同一律的錯誤來偷換概念,也可使談吐幽默、風趣。魯迅先生在一篇雜文中寫道:
小張:“小李,我可當你是一個非常可靠的人,所以那件關於革命的事情,都對你說了,沒有瞞你。可你為什麼向敵人告密了?”
小李:“你說話太不講理了!我怎麼變成了告密者了!我之所以說,是因為他們問我了呀。”
小張:“難道你就不能說不知道嗎?”
小李:“你說的這是什麼話!我從來沒有說過謊,我不是那種靠不住的人!”
在這個對話裏,小李就把“可靠的人”偷換成另一個概念,而把它變成了“從來不說謊”,在不說謊中也包括了向敵人說實話。
(6)不同場合使用同樣的語言
同樣的語言,在不同時代的語言環境中使用,或者是用到不同時代人的身上,都會產生不同的幽默效果。
打個比方說,在一些戲劇小品裏,經常會寫古代人講一些現代人的話,觀眾也因此而哄堂大笑。如果寫現代的青年戀人到“卡拉OK”去玩,人們一定不會覺得可笑,但是如果搞一個新編《西廂記》,寫張生對崔鶯鶯說:“小姐,今晚我們到‘卡拉OK’去跳舞好嗎?”觀眾就會忍不住笑起來。這是因為,現代人的語言與古代人的語言環境相差太遠了,如果把現代的話扯到古代去說,當然會使人有種滑稽可笑的感覺。因此,現在的我們也完全可以用古代的話來幽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