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目的是為了傳情達意,因此,說話時一定要勤動腦,慢張口,管住嘴巴,不該說的不說,免得生出事端,畢竟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
1.說話文明,待人謙和
與人交流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禮貌性的問候。一般情況下,“您好”是最常見的問候用語。在使用這句問候語時,如果能根據對象、時間、場合的不同適當地變換一下表達方式,效果會更好。
通常,我們在見到德高望重的長者時,為了表示尊重和顯示熱情可以親切地問一句“老人家,您好”;見到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人時,直接說“先生,您好”或“女士,您好”更能顯示出您的親切;如果知道對方的職業,可以在“您好”前加上職業稱謂,如“醫生,您好”“老師,您好”等。
在一天之內的不同時間段,可以使用不同的問候語,如“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等,這會顯得更加得體;遇到節日時,可以把節日祝福放人問候語中,比如“節日好”和“新年好”等。
把這樣的文明用語常常放在聊天的開始,會給人以舒服之感,能夠把雙方帶進一個融洽的氛圍中,這樣很有利於進一步的談話和交往。
有位名叫亞諾·本奈的小說家曾說:“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摩擦衝突都起因於惱人的聲音、語調以及不良的談吐習慣。”這話說得非常有道理。如果一個人有良好的談吐習慣,不僅能夠受到人們的歡迎,而且辦事也比別人更易於成功。反之,一個人如果談吐有障礙或者表達能力不足,則會給人留下不良的印象,甚至被人低估了能力。
隻要稍稍留心就會發現,會辦事的人在平常說話時口頭掛有很多“敬語”,可以用來表示對人尊重之意。千萬不要小看這些敬語,它們會給說話的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比如“請問”有如下說法:借問、動問、敢問、請教、借光、指教、見教、討教、賜教等;“打擾”有如下委婉的用詞:勞駕、勞神、費心、煩勞、麻煩、辛苦、難為、費神、偏勞等。如果在說話的過程中,經常使用這些詞彙,那麼相互間定可形成親切友好的氣氛,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摩擦和口角。
當你和人相見的時候,道一聲“你好”,這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千萬不可小瞧這聲問候,它傳遞著豐富信息:既能表達你的尊重、親切和友情,又能顯示你的禮貌、教養和風度。
在國際上,日本人說話的時候,善於說“謝謝”。有人曾經做過統計,一個在百貨公司工作的日本員工,最高一天平均要說571次謝謝,如果不是這樣,就可能被認為不是一個好員工。這個數字或許有些誇張,但有一點須承認,顧客如果買了東西,營業員對他說聲“謝謝,歡迎再來”,顧客自然很高興;如果顧客不買東西,隻是逛了一圈,你仍對他說聲“謝謝,歡迎光臨”,那麼顧客再買東西的時候,當然更願意光顧這樣的場所。
美國人說話則愛說“請”。說話、寫信、打電報都用,如請坐、請講、請轉告。美國人即使在打電報時,寧可多付點電報費,也絕不省掉“請”。正因為這樣,美國電話總局每年從請字上就可多收入一千萬美元。
在歐洲,英國人說話少不了“對不起”這句話,凡是請人幫助的事情,他們開口總少不了對不起。比如,“對不起,我要下車了”“對不起,請給我一杯水”“對不起,占用了您的時間”等等。
更值得學習的是,英國警察對違章司機就地處理時,先要說聲“對不起,先生,您的車速超過規定”。如果一旦發生兩車相撞的事故,雙方都先彼此說“對不起”。在這樣的氣氛下,雙方發生爭吵的幾率自然降低了。
人類用來溝通的工具或媒介是多種多樣的,不僅包括語言和文字,也包括態度、表情和姿態等。而其中最普遍、最有效的工具則是語言,人類90%以上的溝通都是由語言來承擔的。由此可見,良好的談吐在社交場所非常重要。
2.多說鼓勁話,不說喪氣話
多與人說吉利話,少說喪氣話。這樣既能使交流的氣氛融洽,又能給對方以信心和勇氣。
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心理:在做事之前總是愛征求別人的意見,如果能夠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勵,那麼就會積極地、信心十足地去做。相反,如果遭到別人的打擊和反對,那麼就如同泄了氣的皮球一樣,即使去做也提不起一點信心和幹勁兒,這樣即使做了也不會取得成功。
由此可見,自己不經意的幾句話對於一個即將“行動”的人來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與別人交談或者給別人提建議的時候,最好多說吉利話,少說喪氣話,以免打消別人的積極性,造成不良後果。
古時候,一位窮秀才上京趕考。在京城落腳後,他先後做了三個夢:先是夢見自己在牆頭種蘿卜,接著夢見自己在雨天不僅戴了鬥笠還打了傘,後又夢見自己與心愛的表妹背靠背躺著。
秀才不知為什麼會做這麼奇怪的夢,於是向算命先生求助。算命先生告訴他說:“牆頭種菜徒勞無功,戴鬥笠打傘多此一舉,與表妹背靠背躺著自然是沒戲。不要再去趕考了,還是及早回去吧,免得賠了夫人又折兵。”
秀才頓時垂頭喪氣,回到旅店便開始收拾東西。店主見後很奇怪,從秀才口中得知緣由後立即勸道:“切莫聽信算命老兒的鬼話,你做這樣的夢是好兆頭呀。牆上種菜是高種(中),戴鬥笠打傘是有備無患,與意中人背靠背表示該翻身了!”秀才一聽,頓時精神抖擻。接著,他認真溫習,最終中了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