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用一些輔助性的方法加以配合,從而提高訓練效果。比如,可以找一位內行人,讓他幫著挑毛病;也可以在速讀的時候用錄音機錄下,然後從錄音中找出不足的地方等等。
(2)背誦法
沒有豐富的知識積澱,就難以擁有一副好口才。背誦的過程是積累知識的過程,也是增強記憶力的過程。隨著記憶力的不斷增強,積累的知識也將越來越多,開口說話的時候不僅能夠說得頭頭是道,而且能夠引經據典,令人歎服。
與速讀相比,背誦的要求要更高一些。背誦包括背和誦兩個方麵,背的目的是將一篇文章的內容牢牢記住,誦的目的是聲情並茂地將已經記住的內容表達出來。如果能夠將背和誦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就能夠在說話的時候將自己的口才發揮得恰如其分。
在背誦之前,需要做一些準備工作。當拿到一篇文章時,最好用些時間來逐字逐句地理解文章內容。如果做到了這點,在背的時候就能夠采用聯想記憶法,從而在相同的時間內記住更多的東西,在誦的時候就能夠準確無誤地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將抑揚頓挫用得恰到好處。
(3)複述法
複述法不僅能夠考驗一個人的記憶力,而且能夠考驗一個人的模仿力。這種方法雖然便於運用,但在開始的時候會感到困難。畢竟,在聽完一個人的演講後,要把他的話有模有樣地複述一遍是一件很難辦到的事情。隻有耐住性子,反複聆聽,反複複述,才能夠逐步牢記他人的演講內容,模仿他人的說話特點。
運用這種方法時,最好找到一些名人優秀演說的音頻文件,然後聽完一遍複述一遍。在聽第一遍時,最好用筆記下自己聽到的內容,通過與演說辭對比來檢測自己的記憶力。另外,在複述時要注意循序漸進,先找一些篇幅短小、以短句為主的演說辭,然後再慢慢過渡到篇幅悠長、以長句為主的演說辭。
(4)描述法
所謂描述法,是指將所見、所聞、所曆、所感的事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種方法不僅可以鍛煉一個人的語言組織能力,而且能夠鍛煉一個人的語言邏輯能力。在說話的時候,難免會在有些時候需要向他人講述一些自己知道的東西。如果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便能夠及時地將生活中的素材作為說話內容,然後條理順暢地敘述出來。
如果能夠將這幾種方法掌握並長期鍛煉,再加以感情的色彩,那麼自然就能練就好口才:能夠看人說話,“良言”“吉言”常掛嘴邊,適時向別人傳送恰當的鼓勵讚美之語,這樣對自己的各方麵的發展都有很大的益處。
4.忠言也能不逆耳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話重複多了,人們就會形成錯覺,規勸別人的話必須難聽,不難聽的話不配稱“忠言”。事實也未必盡然,關鍵看你怎樣說,會說的人也能讓“忠言”暖人心。
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在勸說別人時,有時候往往隻強調動機的利他性和方案的選優性,而忽略了別人接受過程的複雜性和說服方法,讓人覺得是被迫接受的,而非是出於主觀自願。
你也許意識不到,方法的不當恰巧抵消了動機和方案的優勢。一旦別人不接受你的方式方法,你想要通過溝通達到自己的初衷也化為烏有。西方管理學家認為,怎樣做往往比做什麼更重要。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揚言要殺掉敢於觸犯龍顏的魏徵,長孫皇後聞後十分著急。因為李世民如此發怒,可見問題相當嚴重。當然,英明的他未必會真的殺人,但在氣頭上,事情也是很危險的。此時,如果用逆耳的“忠言”勸說李世民,很可能不僅不被接受,反會把事情弄得更糟。會說話的長孫皇後取順耳之言規勸李世民。
她說:自古以來主賢臣直,隻有君主賢明,當臣子的才敢立抒胸臆、有話就講,今魏徵敢於立言勸諫,全賴聖上賢明……
李世民聞後龍顏大悅,遂打消了殺魏徵的念頭。
秦朝時,有個很有名的人叫優旃。有一次,秦始皇要大肆擴建禦苑,多養珍禽異獸,以供自己圍獵享樂。大臣們雖然知道這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但誰也不敢阻止。
這時優旃挺身而出,他對秦始皇說:“好,這個主意很好,多養珍禽異獸,敵人就不敢來了。如果敵人從東方來了,可以下令麇鹿用角把他們頂回去,就不用士兵了。”秦始皇聽了不禁大笑,改變了擴建禦苑的決定。
優旃的話表麵上是讚同皇上的主意,實際意思則是說如果按皇上的主意辦事,國力就會空虛,敵人就會趁機進攻。這樣表麵上讚同了秦始皇,同時也保全了自己,更為重要的是促使秦始皇醒悟,從而達到了自己說服的目的。
直言不諱固然可貴,但畢竟上下有別,作為一名進言者,一定要學會溝通的方式、方法,使對方易於接受,讓自己的觀點順理成章地傳達出去。
勸解他人並非一件容易的事,要讓對方心悅誠服地接受自己的建議或主張,勸說者就要揣摩透對方的心理,選擇適當的方式和詞語,切不可對誰都“直言相勸”。
5.語言要有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