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批評容易被人接受,就需要注意說話的方式和技巧,切勿出現以下這些說話的大忌。
(1)吹毛求疵,過於挑剔
批評人是必要的,但並不是事事都要批評。對於那些雞毛蒜皮的小問題、小毛病,隻要無關大局,應當采取寬容態度,切不可斤斤計較、過於挑剔。這種做法,隻能使人謹小慎微,無所適從,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甚至產生離心作用。
(2)不分場合,隨處發威
批評人必須講究場合和範圍。有的批評可在大會上進行,而有的隻能進行個別批評。若不注意批評的場合和範圍,隨便把隻能找本人談的問題拿到大會上講,就會使對方感到無臉見人,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批評人,特別要注意不要隨便當著對方下級的麵或客人的麵批評他。否則,對方會認為你是故意丟他的臉,出他的醜,使他難堪,會引起對方公開對抗。許多爭吵往往是由於批評的場合不對引起的。
(3)大發雷霆,惡語傷人
人人都有自尊心,即使犯了錯誤的人也是如此。批評時要顧及人的自尊心,切不可隨便加以傷害。因此,批評人時應當心平氣和,春風化雨。不要橫眉怒目,以為這樣才能顯示批評者的威風。實際上,這樣做最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導致矛盾的激化。因此,批評人應力戒發怒。當你怒火正盛時,最好先別批評人,待心情平靜下來後再去批評。
切忌諷刺、挖苦,惡語傷人。下級雖有過錯,但在人格上與上級完全平等,不能隨意貶低甚至汙辱對方。
(4)無憑無據,捕風捉影
批評的前提是事實清楚,責任分明,有理有據。但是,在現實中常常見到有的領導批評他人時,事先不調查、不了解,隻憑一些道聽途說,或者隻憑某個人打的“小報告”,就信以為真,就去胡亂批評人,結果隻會給人留下“蓄意整人”的壞印象。
(5)當麵不說,背後亂說
中國有句俗語:“當麵批評是君子,背後議論是小人。”這句話反映了人們一種心態:不喜歡背後批評人。當麵批評,可以使對方聽清楚批評者的意見和態度,也便於雙方的意見得到交流,消除誤會。如果背後批評,會使對方產生錯覺,認為你有話不敢當麵講,一定是心裏有鬼。再說,不當麵講,經他人之口轉達,很容易把話傳走樣,造成難以消除的誤會。
(6)乘人不備,突然襲擊
批評人,事先最好打個招呼,使對方先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然後再批評,對方不至於感到突然。比如,有的人做錯事,但本人並沒有意識到,這時應當先通過適當時機,吹吹風,或指定與對方關係較好的人先去提醒他,使其先自行反省,然後再正式批評他,指出其錯誤所在。這樣他有了心理準備,不至於感到突然,就比較容易接受批評了。反之,如果當對方尚未認識到自己有錯就突然批評,不僅會使人不知所措,還會懷疑你批評人的意圖。
(7)一批了之,棄之不管
批評隻是解決思想問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當一個人受到批評後,在心理上會產生疑慮情緒:是不是領導對我有成見?帶著這種情緒,他會特別留心領導的有關言行,從中揣測領導對他的看法。當發現領導不理睬他時,他就會認為領導對他有成見;當你無意批評到與他相似的問題時,他會神經過敏地認為你又在講他,又在與他過不去。為了消除這種猜忌心理,領導在批評之後,要細心觀察他的變化,對他表示關心和體貼,有了點滴成績,及時肯定,有了困難,及時幫助。這樣才能有助於消除猜忌心理,達到批評的目的。
(8)反複批評,無休無止
批評不能靠量多取勝。有的批評隻能點到為止。當一個人受到批評後,心裏已經很不自在了。如果再重複批評他,他會認為你老是跟他過不去,把他當成反麵典型看待。多一次批評,就會在他心裏多一分反感。
(9)嘴上不嚴,隨處傳揚
批評人不能隨處發威,更不能隨處傳揚。有的前腳離開被批評者,後腳就把這件事說給了別人,或者事隔不久批評另一個人時,又隨便舉這個做例子,弄得該問題人人皆知,滿城風雨,增加了當事人的思想壓力和反感情緒。
(10)以事論人,全盤否定
批評人應盡量準確、具體,對方哪件事做錯了,就批評哪件事,不能因為他某件事做錯了,就論及這個人如何不好,以一件事來論及整個人,把他說得一無是處,一貫如此。比如用“從來”“總是”“根本”“不可救藥”“我算看透你了”等來否定人,都是不可取的。
以上這些批評的話語對任何人都不會起到正麵的作用,因為批評不是語言壓過別人,而是從道理上讓對方信服,讓對方從心底裏承認錯誤,承認你的批評是正確的,這樣他才能夠接受你的批評,改正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