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責任讓你從優秀走向卓越(1 / 3)

)第一節 成功隻青睞那些勇於負責的人

有責任感的人,絕不會僅僅為了薪水而去工作,而是會為自己去工作、為公司去工作,為了自己心中的使命和理想去工作,這樣人生才會變得充實和有意義。

葉靈、王新和呂萍是一家廣告公司新招聘的三位文案策劃。

有一次,她們三個人各自接到了為一家房地產公司新開樓盤策劃廣告文案的任務。接到任務後她們馬上開始搜集信息、尋找靈感,以求得到最好的創意。

王新在搜集信息的時候就感到不耐煩了,“這個樓盤的有關信息非常瑣碎,僅搜集信息就要花費大量時間,與其把時間都花在搜集和整理信息上,還不如先休息幾天,憑借我的聰明才智沒準一不小心就能找到靈感呢。再說了,文案設計得再好,我也不能從房地產公司那裏得到更多的好處,老板也不會多付給我一份工資,因此這件事根本就不值得我費那麼大的力氣”。於是,她好好地休息了幾天之後,草草地策劃了一份樓盤廣告文案準備應付了事。她的這份文案讀起來令人感到索然無味,完全是在堆砌詞彙,至於文案本身的創新性和審美性就根本不用提了。這樣的文案顯然沒有任何利用價值,更不要奢望會被房地產公司選中了,廣告公司的老板看完之後隨手把它扔到了廢紙簍中。

呂萍的責任心要比王新強一點,她在搜集了幾天信息之後也感到很無聊,她覺得自己的工作實在是太枯燥了,幾乎所有的靈感都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跑得無影無蹤。盡管最後她挖空心思也沒能思考出一個好創意,不過她還是想:“我既然拿了老板的工資,就有責任把這個文案弄出來。”於是,她強迫自己搜集和整理了一些重要的相關信息。最終的策劃案雖然很真實地反映出了那個樓盤的重要特征,但看起來總讓人覺得缺少一點什麼。

葉靈是三個人中責任心最強的一個。她從接受任務那天起就開始通過各種途徑搜集有關這個樓盤的有用信息,還從圖書館借了幾本最新的有關房地產廣告文案的書進行學習,然後又通過向同事、朋友學習以及憑借自己豐厚的知識積累,很快就找到了策劃這一文案的靈感。最後,她在老板規定的期限內完成了這個優秀的創意。她送到老板手上的是一份頗具創意和吸引力且不失格調的策劃方案,老板和房地產公司對這份文案都感到相當滿意。

到了年底,廣告公司開除了王新,留下了另外兩位,不過呂萍的工資水平和各種福利待遇都和葉靈有著明顯的差距。

5年以後,王新徹底失業了,沒有一家公司願意聘用她;呂萍仍然靠自己的辛苦努力艱難地維持著一家人十分節儉的生活;而葉靈卻成了全市著名的策劃大師,她策劃出的文案既形象生動又深入人心,為許多聘用她的公司創造了巨大的利潤。

責任是一個人在職場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隻有勇敢地承擔起責任,才能獲得老板的青睞。

一家大型化工公司有三個分廠,一分廠管理基礎較好,但規模比其他兩個分廠要小一些。一分廠的廠長姓秦,正是在他的管理下,一分廠才有了良好的業績。

後來,由於工作需要,總經理決定調秦廠長到三分廠擔任廠長。

三分廠是公司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而管理最混亂的一個分廠。之前已經有好幾個廠長去那裏,都無功而返。因此,得知調動消息時,秦廠長很矛盾:不去吧,總經理可能不高興;去吧,一旦工作做不好,想再回一分廠都不行了。而且,由於多年管理一分廠,一切工作運作程序早就規範化了,管理起來很輕鬆。

考慮再三,秦廠長還是決定去三分廠,因為他意識到搞好三分廠這一重要責任的後麵,隱藏著巨大的機會:如果搞好了,就可以進一步證明他的能力,使他從所有分廠廠長中脫穎而出。

秦廠長到任後,在半年多的時間裏,嚴格規範一切運作流程,從各個方麵整改三分廠,使原來最混亂、生產能力最低的三分廠,一躍成為整個公司的生產管理標杆區,各項指標均居首位。

再後來,公司董事長決定把三分廠的經營管理權下放給秦廠長,並給他年薪80萬元。而他原來的工資,每月隻有5000元。

這個案例進一步證明了成功隻青睞那些勇於負責的人。而大量的成功學研究同樣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責任能夠使一個人真正地明白人生和工作的意義所在,能夠指明一個人應該努力的方向。有責任感的人,絕不會僅僅為了薪水而去工作,而是會為自己去工作、為公司去工作,為了自己心中的使命和理想去工作,這樣人生才會變得充實和有意義。

職場箴言

有些人之所以擁有成功的人生,就在於他們對於工作的堅定信念——機會隻青睞那些勇於負責的人。

)第二節 你在為自己工作

在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我不過是在為老板打工”或者“差不多就行了,是公司的事,又不是我自己的事情”,這些說法讓我們覺得自己是在為別人賣命,或者是在向老板出賣勞力。為什麼不換一種說法呢?比如說“老板給了我一份工作”或者“老板給了我一次鍛煉的機會”,這樣的說法,本質上說的是同一件事情,可會讓我們覺得,我們是在為自己的前途而工作,而不僅僅是在為老板打工。

現在,有很多熱衷於跳槽的年輕人,他們甚至認為跳得多、跳得快是一種本事。“反正都是打工的,到哪裏還不都是打工掙錢”,這是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他們始終意識不到,工作並不是純粹地為老板,在很大程度上是為自己工作,為身處的這個社會工作;他們始終不能把自己看作公司的一員,而是把自己視為一個局外人,在工作中沒有激情而隻是被動地應付。這樣的人最終仍會過著並不富裕的生活,甚至是窮困潦倒的生活。即使他們意外地能取得一點成績,也品嚐不到成績所帶來的快樂,更談不上什麼成就感和自豪感,因為他們會認為“那都是別人的”或者“那都是為別人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