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姑娘恰恰相反,她一開始就表現出了極大的耐心,並且徹底將自己投入到工作之中。
一段時間以後,她不但能熟悉常來的客人,而且掌握了他們的口味,隻要客人光顧,她總是千方百計地使他們高興而來滿意而去。她不但贏得顧客的交口稱讚,還為飯店增加了收益——她總是能夠使顧客多點一兩道菜,並且在別的服務員隻照顧一桌客人的時候,她卻能夠獨自招待幾桌客人。
就在老板逐漸認識到其才能,準備提拔她做店內主管的時候,她卻婉言謝絕了這個任命。原來,一位投資餐飲業的顧客看中了她的才幹,準備投資與她合作,資金完全由對方投入,她負責管理和員工培訓,並且鄭重承諾:她將獲得新店25%的股份。
現在,她已經成為一家大型餐飲企業的老板。
一個普通的餐館服務員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關鍵在於她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在本職工作之外,她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完善服務和實現服務的突破,而不是隻做一些老板交代的事。她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時,收集了大量顧客的信息,並且利用這些信息改善服務質量,使服務更加人性化、親情化和個性化,通過一次或數次服務,為飯店創造了更大的價值——贏得顧客的忠誠,這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上級和下屬之間壁壘森嚴、涇渭分明的模式早已過時。今天的工作關係是一種夥伴關係,是置身於其中的每一分子都應積極參與的關係。在工作或者商業的本質內容發生迅速變化的今天,坐等老板指令的人將越來越力不從心,他們必須積極主動地去完成任務。
員工比任何人都清楚應該如何改進自己的工作。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自身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他們為之提供服務的顧客的需求。他們所擁有的第一手資料和切身體驗是大多數高層管理人員所欠缺的,後者離問題太遠,隻能從報告中推斷出大致的情況。隻有各個層級的員工都保持熱忱,隨時思考自己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公司才能對顧客的需求有更好、更及時的回應,才能在達到目標方麵更具競爭力。員工也隻有這樣,才能夠在公司發展中盡到自己應盡的職責。
職場箴言
做公司最需要的事,才是一名優秀員工的最高職責。
)第七節 心中常存憂患意識
危機的存在讓很多企業在市場的海洋中觸礁沉船。1983年殼牌石油公司的一項調查發現,1970年名列《財星》雜誌“500大企業”排行榜的公司,有1/3已經銷聲匿跡。依殼牌石油公司的估計,大型企業平均壽命不到40年。
大部分失敗的公司,往往是由於無法認清即將迫近的危機,無法預想這些危機的後果,或無法提出正確的對策。
美國一家船運公司每年都評選一次最優秀的船隊,這個船隊首先要滿足一個條件:出海的過程中出現事故最少。有一個船隊每年都會被評上,是因為在海上航行的時候這個船隊幾乎沒有出現過什麼事故,當然,一些自然事故是無法避免的。
當有人問及是什麼讓這個船隊如此優秀時,其中的一個海員說:“其實沒什麼,我們隻是定期進行細心的船舶檢修,尤其是在航行前。因為我們知道,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僅此而已。”
熟悉航海的人都知道,由於船舶運行的故障和磨損、海水較強的腐蝕性、海洋生物強烈的附著力和快速的生長力,使得船體很容易出現問題,產生難以清除的鏽斑和鏽皮,這嚴重影響了船舶的行駛效率和行駛安全,所以必須對船舶進行定期檢修,這樣才不會出問題或者少出問題。
英國的人力培訓專家吉爾伯特曾提出一個管理學上的著名法則,即“工作危機最確鑿的信號,是沒有人跟你說該怎樣做”,人們將之稱為吉爾伯特法則。這句話引申到企業經營上,就是最平靜的時刻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刻。市場環境瞬息萬變,危機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從不同側麵襲擊企業的機體,每一個企業都時刻麵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危機。可能是市場環境的突然惡化,可能是領導者的一個錯誤決策,可能是部門之間的互相牽製,可能是企業內部的一次內訌,一個企業就會麵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作為企業的主人,每一名員工都要時刻保持高度的警覺,對危機做到先知先覺,這樣公司這艘船才能穿過暗礁密布的大海,順利駛向成功的彼岸。
華為的總裁任正非在企業穩步發展,處於行業之首的時候就預言了華為將來的危機。他說:“危機並不遙遠,死亡卻是永恒的,這一天一定會到來,你們一定要相信。從哲學上,從任何自然規律上來說,我們都不能抗拒,隻是如果我們能夠清醒認識到我們存在的問題,我們就能延緩這個時刻的到來。”任正非把危機比成企業的冬季,體現了一種居安思危的前瞻眼光。因此,無論做什麼事我們都要及早打算,防患於未然。危機的來臨總是不知不覺地,就像海底的暗礁一樣,在掌舵者疏於防範的時候就會為企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不僅企業的經營者需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作為一名員工也應當在心中常存憂患意識,為企業之憂而憂,想企業之所想。
在鬆下公司還是無名小廠的時候,鬆下幸之助本人不得不親自帶著產品四處奔波推銷。每次鬆下總要費盡唇舌,跟對方討價還價,直到對方讓步為止。
有一次,買主對鬆下幸之助的還價勁頭欽佩不已,就向他討教原因。鬆下幸之助微微一笑,扶了扶自己那副舊式黑框大眼鏡,平靜地說:“每次當我要脫口說‘我就便宜賣給你’時,腦際就會突然閃現一幅工廠的景象。那是什麼景象呢?那是正值盛夏,酷熱蒸人的工廠猶如熾火烤著鐵板,宛如炙熱的地獄一般令從業人員汗如雨下。”就是這麼一幅場景,時刻激勵著鬆下幸之助不能懈怠,必須兢兢業業地工作。到了1960年時,鬆下公司已是日本乃至全球著名的大企業了,而鬆下幸之助仍然保持著時刻關心企業安危的意識。
鬆下幸之助說過,50多年來,他每天都是在連續的不安中度過的,雖然時時都處在不安與動搖中,但他卻能抑製那不安與動搖的一麵,克服它們,完成今天的工作,產生明天的新希望,從此找到生活的意義。鬆下內心的不安折射出他對企業興衰的責任感,正是這種責任感造就了鬆下公司的輝煌。
憂患意識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也是企業生存的保證。在矽穀,每年都有近90%的新公司破產。所以,企業和企業家信奉“世界屬於不滿足的人們”這句格言,很少陶醉在已有的成就之中,而是善於忘掉“過去”,麵向未來,勇於變革。惠普公司原董事長兼CEO普拉特說:“過去的輝煌隻屬於過去而非將來。”未來學家托夫勒也曾經指出:“生存的第一定律是:沒有什麼比昨天的成功更加危險。”比爾·蓋茨反複向員工強調“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意在使員工保持創新的緊迫感。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危機理念賦予這些企業一種創新的緊迫感和敏銳性,使企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新能力。作為一名負責任的員工,也應當讓憂患意識和自己心中的責任感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時刻砥礪自己勤勉工作,居安思危。
職場箴言
作為一名負責任的員工,應當在心中常存憂患意識,為企業之憂而憂。
)第八節 增強使命感,多提合理化建議
柯達的“建議製度”舉世聞名,這項製度的誕生,源於一位普通員工對玻璃窗的關心。
1880年,喬治·伊斯曼創立了柯達公司。剛開始的時候,它隻是一個擁有幾十人的小公司。如何才能把公司做大是喬治一直在思考的問題。1889年的一天,喬治收到了一個普通工人寫給他的建議書。這份建議書的內容不多,字跡也不怎麼工整,但卻讓他眼前一亮。
這個工人的建議書是這樣寫的:“建議把生產部門的玻璃擦幹淨。”
對於這樣的問題,很多管理者不會放在眼裏,甚至會認為這個工人小題大做。以前喬治就是這樣想的,他認為擦玻璃完全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
但這次卻不一樣,他從這裏麵看到了其中的意義——這正是員工熱愛公司,積極推動公司發展的表現。他馬上召開了表彰大會,親自為這個工人頒發獎金。會後,喬治促成相關部門製定了員工建議製度,這項製度一直沿用至今。在過去一百多年的時間裏,公司員工提出的建議接近200萬個,其中被公司采納的超過60萬個,這些建議為公司節約了大量的資金。僅1983年和1984年兩年,柯達公司因為采納員工的合理化建議所節約的資金就高達1850萬美元。
合理化建議不僅是員工參與企業經營的一種積極的表現,還是企業發動員工參與管理、促進上下溝通的良好形式。
《傑克·韋爾奇自傳》一書中提到:集思廣益活動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首席執行官韋爾奇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意為集中全體員工的智慧來促進企業發展。通用電氣公司於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由韋爾奇接管時的250億美元營業額躥升至1005億美元,是與推行集思廣益活動的作用分不開的。而合理化建議製度與韋爾奇的集思廣益活動有異曲同工之妙。
美國著名的福特汽車公司新澤西的一家分工廠,過去曾因管理混亂而差點倒閉。後來總公司派去了一位很能幹的人物,在他到任後的第三天,就發現了問題的症結:偌大的廠房裏,一道道流水線如同一道道屏障隔斷了工人們之間的直接交流;機器的轟鳴聲和試車線上滾動軸發出的噪音更使人們難以進行工作方麵的信息交流。
由於工廠瀕臨倒閉,過去的領導一個勁地要生產任務,而將大家一同聚餐、廠外共同娛樂的時間壓縮到了最低線。所有這些,使得員工們彼此談心、交往的機會少之又少,工廠的淒涼景象很快使他們工作的熱情大減,人際關係的冷漠也使員工本來很壞的心情雪上加霜。
這位新上任的經理在敏銳地覺察到這一問題的根源之後,果斷地決定以後員工的午餐費由廠裏負擔,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留下來聚餐,共渡難關。在員工看來,工廠可能到了最後關頭,需要大幹一番了,所以心甘情願地努力工作。其實,這位經理的真實意圖就在於給員工們一個互相溝通了解的機會,以建立信任空間,使組織的人際關係有所改觀。
在每天中午大家就餐時,經理還親自在食堂的一角架起烤肉架,免費為每位員工烤肉。一番辛苦沒有白費,在那段日子裏,員工們在餐桌上談論的話題都是有關工廠未來的走向問題,大家紛紛獻計獻策,並就工作中的問題主動拿出來討論,尋求最佳的解決途徑。
這位經理的決定是有相當風險的。他冒著成本增加的危險拯救了企業不良的人際關係,使所有的成員又都回到了一個和諧的氛圍中來。盡管機器的噪音還是不止,但已經擋不住人們內心深處的交流了。兩個月後,企業業績回轉;5個月後,企業奇跡般地開始贏利了。這個企業至今還保持著這一傳統,午餐時大家歡聚一堂,由經理親自派送烤肉。
福特汽車公司新澤西分廠的起死回生驗證了這樣一個道理:企業是大家的,隻有每個人都具有使命感和責任心,群策群力,集思廣益,企業才能夠煥發活力,順利向前發展。
職場箴言
每個人都肩負著企業生死存亡、興衰成敗的責任。企業隻有在全員參與、群策群力的前提下,才能繁榮昌盛、基業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