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責任勝於能力,更能提升能力(2 / 3)

許多企業的創業領袖都羨慕聯想的柳傳誌,因為他有兩個好接班人:楊元慶和郭為。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柳傳誌為培養這兩個人,前後“折騰”了他們多年。柳傳誌的用意隻有一個:讓他們擔當重任,在履行職責中磨礪他們的能力。

1988年,24歲的楊元慶進入聯想,公司給他安排的第一個工作是做銷售業務員。多年以後,楊元慶應該還會記得,他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穿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推銷聯想產品時的情景。

雖然剛開始楊元慶並不喜歡做銷售工作,但他仍然幹得非常認真,並且卓有成效。正是銷售工作的曆練,使楊元慶後來能夠麵對諸多困難。也正是楊元慶敏銳的市場眼光和出色的客戶服務,引起了柳傳誌的注意。

1992年4月,聯想集團任命楊元慶為計算機輔助設備部總經理。楊元慶在這個位置上不僅取得了很好的業績,而且還帶出一支十分優秀的營銷隊伍。

1994年柳傳誌任命楊元慶為聯想微機事業部的總經理,把從研發到物流的所有權力都交給了他。2001年4月,37歲的楊元慶正式出任聯想集團總裁兼CEO。

柳傳誌為了磨一磨楊元慶倔強的脾氣,1996年的一個晚上,柳傳誌在會議室裏當著大家的麵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不要以為你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你這個舞台是我們頂著巨大的壓力給你搭起來的……你不能一股勁隻顧往前衝,什麼事都來找我柳傳誌講公不公平,你不妥協,要我如何做?”一點都沒給楊元慶麵子,柳傳誌在罵哭楊元慶後的第二天給他寫了一封信:隻有把自己鍛煉成火雞那麼大,小雞才肯承認你比它大。當你真像鴕鳥那麼大時,小雞才會心服。

楊元慶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說:“如果當初隻有我那種年輕氣盛的做法,沒有柳總的那種妥協,聯想就可能沒有今天了。”

經過不斷“折騰”,楊元慶最終被練就成了一名有能力的“鐵人”。柳傳誌就是讓人才在不斷錘煉中成長,讓他們承擔起責任,使他們的能力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不斷提升。

責任就意味著成長的機會。所以,當你在為公司工作時,無論你在哪個位置上,都不要輕視自己的工作,要擔負起工作的責任來。可以這麼說,機會就蘊藏在責任之中。讓我們擔負起責任,將任務變成自己發展的機遇。

鐵人王進喜說過:“一個人每天都要工作,如果責任心不強,就沒有壓力,就輕飄飄地過去了。我們要對黨負責,對國家負責,對自己負責,就應該有壓力。”是的,有壓力才有動力。

職場箴言

機遇就藏在我們日常承擔的每一份責任中,一個人承擔的責任越多,成長和提升的機會就越多。

)第三節 提升“責任能力”,收獲完美業績

企業需要出業績,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要靠業績來推動;同樣,員工也要出業績,員工的生存和發展也要靠業績來保證。而這一切的實現都源自責任的落實。落實責任,是企業中每一個人最基本的職責。

那麼,如何使企業的責任得到完美的落實呢?著名企業家孫景華提出了“責任能力”的概念,對我們很有啟發。他說:責任隻存在於具體的崗位或者職務中,但責任是由具體的崗位或職務上的人來承擔,因此,落實責任的能力就成了企業衡量人才的標準——我們稱之為“責任能力”。

“責任能力”包括兩個方麵:落實責任的能力和責任心,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在某個鍾表廠,有一位工作非常賣力、很有責任感的工人,他的任務就是在生產線上給手表裝配零件。這個工作他一幹就是10年,操作非常熟練,而且很少出差錯,幾乎每年的“優秀員工獎”都屬於他。

可是後來,企業新上了一套完全由電腦操作的自動化生產線,許多工作都改由機器來完成,結果他失去了工作。原來,他本來文化水平就不高,在這10年中又沒有掌握其他技術,對於電腦更是一竅不通,一下子,他從“優秀員工”變成了“多餘的人”。

在他離開工廠的時候,廠長先是對他多年的工作態度讚揚了一番,然後誠懇地對他說:“其實引進新設備的計劃我在幾年前就告訴你們了,目的就是想讓你們有個思想準備,去學習一下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操作方法。你看和你幹同樣工作的小胡不僅自學了電腦,還找來了新設備的說明書進行研究,現在他已經是車間主任了。我並不是沒有給你準備的時間和機會,但你都放棄了。”

在這種情況下,該員工是擁有責任心的,可是由於缺乏落實責任的能力而無法落實責任,因此這位員工的責任能力同樣是不及格的。不管一個人的學識和經驗是多是少,隻有擁有“落實責任的能力”和“責任心”,才能有效地承擔起自己的崗位責任,才能完美地落實責任。

一切工作任務都需要通過具體的人、具體的崗位來體現,所以,要想把責任落實好,就需要找到能將這兩者高度結合的人,然後把他們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並把沒有“責任能力”的人請出崗位,從而確保責任的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