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斂內修乃古人之訓,也是處事為人之要義。
我們的古人尤其注重德性的修養,從而完善自我,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
智者,簡單可括為險灘敢進、急流勇退之士。
在我國漢朝時期,有一位名揚西北邊塞的大將軍霍去病十分了得,但實際上早在霍去病之前,衛青就是漢朝威震天下的大將軍,衛青曾率部隊捕獲數萬名敵軍,取得了漢朝開基以來的最大勝利。
衛青完全實現了漢武帝的作戰構想。然而其他的幾個兵團結果都很慘。公孫敖軍失去了七千騎,毫無戰果。至於李廣,則負傷成了匈奴的俘虜,不過他不愧為一代豪傑,躺在擔架上被送到軍臣單於本部途中,伺機奪馬逃走,並且僅憑一張弓便把追擊的數百匈奴兵擋祝回國後李廣被交付審判,罪名是損兵折將,自己也遭受被囚虜之辱,判死罪後李廣繳贖金獲免,被貶為平民,隱遁於山中。而衛青卻受到武帝的封賞,封賜為關內侯。
至此,衛青一躍成為漢國軍隊的新王牌,而且每年都以匈奴征討軍統帥的身份指揮作戰。至公元前124年發動的總攻擊為止,共有四次遠征,把全部鄂爾多斯地區納入了漢帝國的統治之下,在對匈奴的軍事對峙中取得了優勢。武帝當初的願望可以說大致實現了。
就在這時,霍去病逐漸冒了出來,他在同匈奴軍的一次遭遇戰中指揮800名輕騎兵,突入敵軍中央,斬了包括匈奴貴人在內的2000騎敵軍。
18歲的霍去病不僅騎射功夫足以和李廣媲美,而且他同衛青一樣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更加使漢武帝欣賞的是他那種粗獷的個性。一次武帝訓示他:“為了將來有大成就,你要好好學習孫吳兵法。”不料這個年輕人竟以一種傲然的態度頂撞說:“戰爭可不是什麼理論的問題,最要緊的是臨場的決斷。”他就這樣旁若無人,對皇帝也如此,總是喜歡我行我素,不考慮別人的想法。
霍去病的長處在於一方麵活用衛青的機動戰術,一方麵又能身先士卒,發揮不遜於李廣的無比豪勇的個人武藝。在他麵前,匈奴軍隊隻有瞠目驚歎,常常被他的氣勢所懾服,喪失了鬥誌。武帝決定讓霍去病坐鎮漠西,這樣匈奴軍必不敢輕舉妄動,隻要有這威懾力量的存在,就等於掌握了對匈奴實際的支配權,漢朝就可以大幅度削減前線守備軍的規模,減少軍費開支。
霍去病慢慢地成為新的王牌了。麵對此,知忍善退的衛青決心默然地抽身而出,讓霍去病擔任大將軍。衛青是個勇者,因為他馳騁沙場令匈奴膽寒;但他更是個智者,在功成名就後全身而退。他把榮辱看得很輕,所以才能由一個私生子成長為大將軍,也才能在身居高職後不貪戀權勢自動引退。
在官場中的你,即使有通天之才,也切忌鋒芒太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一點在官場上表現得尤其鮮明。既要表現出自己的才幹,體現出自身素質,以獲重任,又不能太露鋒芒,免得自掘墳墓,這真是一種深刻的矛盾啊!才華是不可不露但更不可畢露,應適可而止。許多聰明人在成功時急流勇退,在輝煌時退向平淡,就是表示自己不想再露鋒芒,而那些不知進退的家夥卻必然會從高處摔下,摔得粉身碎骨。
在單位裏與上級接觸,最忌的就是功高蓋主或者才高壓主。古時有個楊修,能識破奸雄曹操的任何心思,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常在現代的官場更是如此,上司對鋒芒大露的你,非找機會揣下去不可。某機關裏局長是個很平庸的人,除了玩弄權力啥也不會。他手下的一名處長很有工作能力,業餘還堅持寫小說詩歌,小有名氣。但他有一般文人的通病:不知謙虛。
他時常在局長麵前賣弄自己的才華,對局長是滿臉的瞧不起。傳聞他有取代局長的位置的野心。後來,局長放出話來,說他的作品裏有不少性描寫,作品內容非常不健康,作品不健康當然就是心地不健康,有損於政府幹部的形象,此為一;如果他沒有那些體驗,怎麼能描寫得那樣細致?肯定和別的女性有交往,這就是生活作風不正,道德敗壞。一個道德敗壞的人怎麼能居於領導崗位呢?終於有一天,局長找了一個借口,把該處長降為不管事的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