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7章 好大喜功要不得(2 / 2)

唐大宗對官吏貪贓受賄之事十分擔憂,決心整治,卻苦於沒有證據。有一次他故意派人給人送禮行賄,有一個掌管門禁的小官接受了一匹絹,太宗大怒,要將這個小官殺掉。裴矩勸阻道:“此人受賄,應當嚴懲。可是,陛下先以財物引誘,因而處刑,這叫做作人以罪,恐怕不符合以禮義道德教導人的原則。”唐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見,並召集臣僚說道:“裴矩能夠當眾表示不同的意見,而不是表麵上順從而心存不滿。如果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這樣,還用擔心天下不會大治嗎?”

裴矩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善於“見風使舵”,我們可以學他那種“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的手段,做一個世俗的聰明人。

其實,無論人們自身的素質如何,相對於強大的外部環境來說,都顯得比較弱小,尤其當局勢動蕩孿化時,我們必須采取適當的態度和手段,該智則智,當愚則愚,這樣才能保住身家平安,才能圖謀機會以求發展。範蠡的做法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示。

曆史上,吳、越兩國相鄰,但是為了爭奪霸業,互不相讓,相互對抗。後來,越王勾踐敗於吳王夫差之手,逃亡會稽山,忍辱負重與吳國談和,在交涉後,吳國答應勾踐回國。勾踐回國後一直牢記所受的恥辱,臥薪嚐膽,立誓雪恥。二十年後,終於滅掉吳國,而幫助越王取得成功的就是範蠡。

範蠡被任命為大將軍後,深知自己可以跟勾踐分擔勞苦,但是不能與他共享成果,於是他便向勾踐表明自己的辭意。勾踐尚不知曉範蠡的真實意圖,便拚命挽留。但範蠡去意已定,自此搬到齊國居住,與勾踐一刀兩斷,不再往來。

移居齊國後,範蠡不問政事,與兒子一起經商,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齊王看中他的能力,想請他做宰相,但他婉言謝絕,因為他深知“榮耀長久了會成為禍害的根源”。於是,他將財產分給眾人,又悄悄離開了齊國到了陶地。不久後他又在陶地經商成功,積存了百萬財富。

有一個成語叫“明哲保身”,明哲就是指深刻的洞察力,即發揮深刻的洞察力來保全自己,範蠡正是這種能夠明哲保身的人。但是,如果依照世俗的眼光看,他的行為“蠢”得不可理解,其實,這才是真正的“若愚的大智”,範蠡超出常人的聰明之處也正在於此。

“大智若愚”,重在一個“若”字,“若”設計了巨大的假象與騙局,掩飾了真實的野心、才華和感情,這種甘為愚鈍、甘做弱者的低調做人術,實際上是精於算計的聰明,它鼓勵人們不求爭先、不露真相,讓自己明明白白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