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會增強領導對下屬的信任感。當你用誠懇的態度來進行彼此的溝通時,領導會逐漸排除你在有意挑“刺”兒。你對領導不尊重等這些猜測,逐漸了解你的動機,開始恢複對你的信任。
社會心理學家們認為,信任是人際溝通的“過濾器”。隻有對方信任你,才會理解你良好的動機,否則,如果對方不信任你,即使你提出建議的動機是良好的,也會經過“不信任”的“過濾”作用而變成其他的東西。
卡耐基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霍爾·凱恩寫過很多小說,比如《基督教徒》《羅島法官》《漫島人》都是本世紀早期的暢銷書。有成千上萬、數不清的人讀過他的小說。他是一個鐵匠的兒子,他一輩子上的學沒有超過八年,但是,當他去世時,他是當時最富裕的文學家。
他的經曆是這樣的:霍爾·凱恩喜愛14行詩和民謠,因此他貪婪地讀完了丹特·加布裏埃爾·羅塞蒂的全部詩作,他甚至寫了一篇講稿讚揚羅塞蒂的藝術成就,並寄了一份給羅塞蒂本人。羅塞蒂很高興,大概他想:“對我的能力持這樣崇高觀點的年輕人一定是才華橫溢的。”因此,羅塞蒂邀請這位鐵匠的兒子到倫敦作,他的秘書,這是霍爾·凱恩生活的轉折點。因為他的新職務使他見到許多在世的文學藝術家,並從他們的建議中獲得教益,從他們的鼓勵中獲得鞭策。他開始了文學生涯,並揚名天下。
他的家,曼島的格裏巴堡,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的必訪勝地。他的遺產有幾百萬美元。然而,如果他不曾寫那篇表達了他對一個名人崇拜的文章,誰知道他會不會一生窮困潦倒。
默默向領導請教,是一種大智若愚。
曲徑通幽是一種風景,以退為進是一種策略。
自然,對於許多領導來說,由於曆事頗多,久經世故,是能夠臨危而不亂,沉得住氣的,不會立即做出過激的反應。而且,許多領導還是有一定心胸的,不會褊狹地受情緒左右,意氣用事。但是,其心中的不快卻是不能自控的,而且由於領導處於指揮全局的崗位上,又加入了權力的因素,領導是很難避免出現憤怒情緒的。下屬的直言不諱,往往會使領導覺得臉上無光,威名掃地,而領導的身份又決定了他非常需要這些東西。
過於直指的批評方式,會使領導自尊心受損,大跌臉麵。因為這種方式使得問題與問題、人與人麵對麵地站到了一起,除了正視彼此以外,已沒有任何的回旋餘地,而且,這種方式是最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對立情緒的。你的反對性意見猶如兵臨城下,直對上級的觀點或方案,怎麼會使領導不感到難堪呢?特別是在眾人麵前,領導麵對這種已形成挑戰之勢的意見,已是別無選擇,他隻有痛擊你,把你打敗,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與權威,而問題的合理性與否,早就被拋至九霄雲外了,誰還有暇去追究、探索其中的道理呢?
事實上,我們會發現,通過間接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意見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這大概就是古人以迂為直的奧妙所在吧!
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間接的方法很容易使你擺脫其中的各種利害關係,淡化矛盾或轉移焦點,從而減少領導對你的敵意。在心緒正常的情況下,理智占了上風,他自然會認真地考慮你的意見,不至於先入為主地將你的意見一棒子打死。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的,每人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有些問題可以不必采用直接批評的方法,相反,可采用間接的方法來指出問題,有時效果反而會更好。
其實,領導也是很普通的人,通過迂回的辦法去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並力求使領導改變主張,仍然是十分奏效的方法。你無須過多的言辭,無須撕破臉麵,更無須犧牲自己,就可以說服領導,接受你的意見。
迂回曲折的建議方式,有很多成功的故事。
據載,魏王李泰喜歡文學,受到唐太宗的寵愛。有人說大臣中有瞧不起李泰的,唐大宗大怒,召眾大臣責備道“隋文帝時,眾大臣都被諸王踩在腳下,我如果驕縱他們也這樣做,豈不折殺諸位使諸位蒙受恥辱嗎?”
魏征一聽皇上說話離了譜,趕緊接上說:“若說法紀綱常被徹底破壞,固然不必理論,如今有聖明君主在,魏王當然沒有辱沒群臣的道理。隋文帝驕縱他的兒子,最終都做了刀下之鬼,這也值得效法嗎?”
唐太宗聽了,高興地說道:“我因私愛而忘公義,聽了您的話才知道自己理屈。”
魏征之所以能說夠說服唐太宗,是因為他讚美太宗是“聖明君主”,先讓他心裏舒服一下,如果魏征以硬碰硬,結果難以想像。
三國時期,魏王曹操準備鎮撫關中之後,即回師洛陽,可是關中某地豪強許攸拒絕率部歸順曹操,還說了許多謾罵曹操的話,曹操大怒,準備下令討伐許攸。
群臣因此紛紛勸曹操宜用招撫的辦法使許攸歸服,以便集中力量對付蜀、吳軍隊的侵擾。曹操絲毫聽不進去,橫刀膝上,群臣們嚇的不敢作聲了。
留府長史杜襲卻仍上前勸諫,曹操劈頭喝道:“我的主意已定,你不要說了。”
杜襲問:“殿下看許攸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不過是凡人罷了。”
杜襲說:“對呀,隻有賢人才了解賢人,聖人才了解聖人,像許攸這樣的凡人,怎麼能了解殿下的非凡的為人呢?所以,你犯不著跟他生氣。現在大敵當前,豺狼當道,你卻要先打狐狸,人們會議論你避強攻弱的。這樣的進軍算不上勇敢,收兵也算不上仁義,我聽說張力千鈞的巨弩,不會對小老鼠扳動扳機;重量萬石的大鍾,不會因為小草棍的敲打而發出聲音。現在小小的許攸,哪裏值得煩勞殿下的聖明威武呢?”
曹操聽了這番話,覺得很順耳,被傷害的自尊心得到補償。以其矛攻其盾,這是必須法則——勸諫。如果,我們用領導的言語為根據,自然是“言之有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