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曲徑通幽(1 / 3)

領導,意味著權力、尊嚴。

每個人都有自尊,領導者更多一層光環。我們在公開場合特別要照顧領導的尊嚴感。

在領導的眼裏,如果自己的下屬在公開場合使自己下不了台,丟了麵子,那麼這個下屬肯定是對自己抱有敵意或成見,甚至有可能是有組織。有預謀地公開發難。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的那樣:“人們都喜歡喜歡他的人,人們都不喜歡不喜歡他的人。”這樣,在公開場合不給領導留麵子的結果便是,領導要麼給予以牙還牙的還擊,通過行使權威來找回麵子,要麼便懷恨在心,以秋後算賬的方式慢慢報複。

這種結果,自然是下屬在提出批評和意見時所不願看到的,也違背了他的初衷。他大概忘記了,無論是領導,還是他本人,都是中國人,都生活在充滿人情味,講究人際和諧的同一個社會中。

領導十分注意自己在公開場合的麵子,特別是在其他領導或者眾多下屬在場的時候,這決不僅僅是因為有個文化的潛意識在作祟,更是在於領導從行使權力的角度出發,維護自己權威的需要。這種需要因受到公開的檢驗而變得更加強烈甚至是不可或缺。

威信受到損害,便會使權力的行使效力受到損失。它影響到領導在今後決策、執行。監督等各個方麵的決定權和影響力。因為人們不禁要問,他說的是否都對呢?是否會產生應有的效果?……這樣,下級在執行中便多了幾分疑慮,這必然會降低領導權力的有效性。因為服從越多,權力的效果就會越好。行使權力必須要以有效的服從為前提;沒有服從,權力就會空有其名。

自尊受到傷害,是最傷人的感情的,因為它觸動了人最為敏感的地帶,挫傷了“人之所以為之”的信條。在公開場合丟麵子,這說明領導正在失去對下級的有效控製,於是,人們不禁對他人的能力乃至人格都產生了懷疑。因此,無論是誰,身處此境,最先的反應肯定是怒火中燒,而不是理智地對意見內容進行合理性的分析。那麼,此後的一係列舉動肯定都是很情緒化的。即使他很有麵子、很得體地將這件事掩飾過去,情感上的憤怒依然是存在的,這個陰影將會把你美好的印象浸沒,使你在後來飽嚐麻煩,悔恨不已。

晏子是一個很高明的職員,他既充分地維護了齊景公的尊嚴,又保全了燭鄒的生命。

春秋時期,齊景公放蕩無度,喜歡玩鳥射獵,於朝事不甚理睬,卻對鳥的生死存亡關心備至,派燭鄒專門看管鳥。一天,燭鄒一時不慎,鳥全跑光了。齊景公大怒,要下令斬燭鄒,晏子聞訊,急忙趕到,並請求在齊景公麵前數說燭鄒的罪狀,還說這樣可以讓他死個明白,也好讓眾人服氣。景公應允。晏子便轉向燭鄒,大聲斥責道:“燭鄒,你為君王管鳥,卻把鳥丟了,讓君王不能安心於社稷,這是第一大罪狀;你使君王為了幾隻鳥殺人,這是第二大罪狀;你使諸侯聽了這件事,會責備大王重鳥輕人,這是第三大罪狀。以此三罪,你死有餘辜!”說罷,轉身請求景公殺燭鄒,景公再昏,也能聽出這番話的意思,於是羞愧地說:“不殺!不殺!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我們給領導尊嚴感,是在明是非的情況下,並且可以用智慧去很好地進諫。李斯,的確是很討秦始皇的歡心,但他卻是盲目地服從,被世人所唾棄。

李斯就是個死心塌地跟秦始皇走的人,對秦始皇逆來順受,言聽計從。秦始皇是個魚肉百姓的昏君,大興土木,工程很多,為行建功立業之實,他決定東填大海、西建阿房宮、南修五嶺、北築長城,群臣聽說後喧嘩不止,勸諫者頗眾,秦始皇很不高興。此時,李斯卻稱讚了秦始皇的計劃道:“陛下深謀遠慮,此數舉措置得宜,導萬民於千百世之鴻利。目下諸多困境,可致後世無窮之基業,奈何著眼於近途,而遺千古之功。”秦始皇聽完很高興,自然沒看錯了人,是個人才。李斯見秦始皇龍顏大悅,更是明目張膽地大肆吹噓:“今陛下動眾興工,聖王之舉也,奈何言之湧湧,盡阻基業之創就,臣不知何由至此。”秦始皇高興地說:“丞相所言極是,朕意已決,眾卿無需贅言。”自此把李斯視為知己。

李斯在大興土木方麵盲目信從秦始皇,並為之歌功頌德,僅僅為一人著想,卻害苦了天下老百姓,助長了秦朝的苛政,不僅激怒了民眾,而且加速了秦王朝的崩潰。

聰明的下屬既尊重領導的決策和命令,又能有分辨地執行領導的決定,隻要事情解決得完美,把功勞很大程度上歸於領導,同樣能得到領導的賞識和信賴。

想要別人接受你的想法,首先就要試著接受別人。向領導請教是一種進諫的方式。

向領導請教,有利於找出你們的共同點,這種共同點,既包括在方案上的一致性,又包括你們在心理上的相互接受。許多研究者都發現,“認同”是人們之間相互理解的有效方法,也是說服他人的有效手段,如果你試圖改變某人的個人愛好或想法,你越是使自己等同於他,你就越具有說服力。因此,一個優秀的推銷員總是使自己的聲調、音量、節奏與顧客相稱。正如心理學家哈斯所說的那樣:“一個造酒廠的老板可以告訴你一種啤酒為什麼比另一種要好,但你的朋友,無論是知識淵博的,還是學識疏淺的。卻可能對你選擇哪一種啤酒具有更大的影響。”而影響力是說服的前提。

有經驗的說服者,他們常常事先要了解一些對方的情況,並善於利用這點已知情況,作為“根據地”“立足點”。然後,在與對方接觸中,首先求同,隨著共同的東西的增多,雙方也就越熟悉,越能感受到心理上的親近,從而消除疑慮和戒心,使對方更容易相信和接受你的觀點和建議。

下屬在提出建議之前,先請教一下自己的領導,就是要尋找談話的共同點,建立彼此相容的心理基矗如果你提的是補充性建議,那就要首先從明確肯定領導的大框架開始,提出你的修正意見,作一些枝節性或局部性的改動和補充,以使領導的方案或觀點更為完善,更有說服力,更能有效地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