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喜名者必多怨(1 / 1)

古語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又俗語日:人怕出名豬怕壯。豬養壯了,必定是一刀的結局;人出名了,必會招人側目而視,是惹禍的根由。那麼,欲名而又好喜,豈非自攬世人的怨恚嗎?所以,善於處世的人應該懂得在名利兩字上瞻前而顧後,適可而止,有所節製。

唐代的順宗在作太子時,亦好作壯語,慨然天下為己任。太子有能名,服人心,自然也是使自己順利當上皇帝的一個先決條件。但太子能過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舉動,所以又會常遭父皇的猜忌而廢黜。聰明的太子因此必須不能表現出太強的才幹,造成太大的名氣。順宗作太子時,曾對東官僚屬說:我要竭盡全力,向父皇進言革除弊政的計劃!他的幕僚王叔文於是告誡他:“作為太子,首先要盡孝道,多向父皇請安、問起居飲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國事,況且改革一事又屬當前敏感問題,你若過分熱心,別人會以為你邀名邀利,招攬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於你,你將何以自明?”太子聽得如雷貫耳,於是立刻閉嘴黜言。德宗晚年荒淫而又專製,太子始終不聲不響,直至熬到繼位,方有了唐後期著名的順宗改革。而隋煬帝的太子楊晾就沒那麼好的涵養了,一次父子同獵,隋煬帝一無所獲而太子滿載而歸,煬帝本來就感到太子對自己不夠尊重,這一下被兒子比得抬不起頭來,於是“求晾罪失”,把楊晾的太子名號給廢了。

在名利問題上,最能體現“全生葆真”精神的曆史人物大概應推範蠡了。範蠡在助越王勾踐滅吳之後,“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以處安”,就急流勇退,放棄了上將軍之大名和“分國而有之”的大利,退隱於齊,改名換姓,耕於海畔,手足胼胝,父子共力,後居然“致產十萬”,受齊人之尊,“以為相”。範蠡雖居相安榮,但又以為“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閑行以去,止於陶”,從事耕畜,經營商賈,又致貲累矩萬,直至老死於陶。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範蠡三徙”。範蠡之所以辭官退隱,就是考慮到不要讓尊名大利給自己帶來身家性命之憂。事實上他的考慮是有道理的,與他共扶勾踐的文種就因不聽範蠡的規勸接受了越國的尊榮大名,果然死在勾踐手下。說到底,像順宗、曹丕、範蠡這樣的處理名位的方式,都是為了在形式上的放棄之後,更永久地保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