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中記載,孔子曾經拜訪過老子,向他請教禮。老子告誡孔子說:“一個聰明而富於洞察力的人身上經常隱藏著危險,那是因為他喜歡批評別人。雄辯而學識淵博的人也會遭遇相同的命運,那是因為他暴露了別人的缺點。因此,一個人還是節製為好,即不可處處占上風,而應采取謹慎的處世態度。”
老子還告誡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這裏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話的意思是,那些才華橫溢的人,外表上看與愚魯笨拙的普通人毫無差別。此外,據《莊子》的記載,當楊子去請教老子時,老子也諄諄告誡他不要太盛氣淩人,而是要謹言慎行、謙虛待人。無論是謙虛還是謹慎,可能會讓有些人覺得是消極被動的生活態度。實際上,倘若一個人能夠謙虛誠懇地待人,便會得到別人的好感;若能謹言慎行,更會贏得人們的尊重。
老子還告誡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句話的大意是: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一個不自以為是的人,會超出眾人;一個不自誇的人會贏得成功;一個不自負的人會不斷進步。相反的,老子告誡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誇者不長。”
而如果一個人鋒芒畢露,一定會遭到別人的嫉恨和非議。甚至引來殺身之禍。曆史上和現實生活中的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楊修是曹營的主簿,他在三國一書中,是很有名的思維敏捷的官員和有名的敢於冒犯曹操的才子。
劉備親自打漢中,驚動了許昌,曹操也率領四十萬大軍迎戰。曹劉兩軍在漢水一帶對峙。曹操屯兵日久,進退兩難,適逢廚師端來雞湯。見碗底有雞肋,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號令。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人們便把這作號令傳了出去。行軍主簿楊修即叫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悼大驚,請楊修至帳中細問。楊修解釋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夏侯惇也很信服,營中諸將紛紛打點行李。曹操知道後,怒斥楊修造謠惑眾,擾亂軍心,便把楊修斬了。
後人有詩歎楊修,其中有兩句是:“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這是很切中楊修之要害的。
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曹操出兵出潼關,到藍田訪蔡邕之女蔡淡。蔡邕是曹操的好友,盛孚才名,但因哭董卓之屍被王允下獄縊死。蔡琰字文姬,原是衛仲道之妻,後被匈奴擄去,於北地生二子,作《葫茄十八拍》,流傳人中原。曹操深憐之,派人去贖蔡淡。凶奴王懼曹操勢力,送蔡琰還漢朝。曹操把蔡琰許配董祀為妻。曹操當日去訪蔡琰、看見屋裏懸一碑文圖軸,內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眾謀士誰能解此八字,眾人都不能答,隻楊修說已解其意。曹操叫楊修先未說破,讓他再思解。告辭後,曹操上馬行三裏,方才省悟。原來此合隱語“絕妙好辭”四字。曹操也是絕頂聰明的人,卻要行三裏才思考出來,可見急智捷才遠不及楊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