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直言直語的人說話時常隻看到現象或問題,也常隻考慮到自己一吐為快,而不去考慮旁人的立嚐觀念和能否接受。他的話有可能一派胡言,但也有可能鞭辟入裏。一派胡言的直言直語對方明知,卻又不好發作,隻好悶在心裏;鞭辟入裏的直言直語因為直指核心,讓當事人不得不啟動自衛係統,若招架不住,恐怕就懷恨在心了。所以,直言直語不論是對人對事,都會讓人受不了,於是人際關係就出現了阻礙,別人寧可離你遠遠的,免得一不小心就要承受你的直言直語。不能離你遠遠的,那就想辦法把你趕得遠遠的,眼不見為淨,耳不聽為靜。
喜歡直言直語的人一般都具有正義傾向的性格,言語的爆發力殺傷力也很強,所以有時候這種人也會被別人當槍使,鼓勵你去揭發某事的不法,去攻擊某人的不公。不管成效如何,這種人總要成為犧牲品,因為成效好,鼓勵你的人坐享戰果,你分享不到多少;成效不好,你必然成為別人的眼中釘,是排名第一的報複對象。
對於有的事情,少去批評其中的不當。事是人計劃的、人做的,因此批評事也就等於批評了人,所謂對事不對人,這隻是說說而已。除非你力量大,地位高,否則直言直語隻會替自己帶來麻煩,如果非講不可,還是最好拐個彎,迂回地講。
曹睿是魏文帝曹丕的大兒子,也是曹操的長孫。他很小的時候,就很聰明,曹操很喜歡他,常把他帶在身邊。他的母親甄氏,也是個聰慧的美人兒,很有風度,也善於體貼人,做事沉穩,更是疼愛曹睿,母子情深。起初甄氏在曹府曾經很得丈夫的寵愛。
可是,後來曹丕不知是受了誰的挑撥,還是喜新厭舊,漸漸地不愛甄氏了。其實不寵愛也罷,他竟於公元221年下令要甄氏自殺,然後把兒子曹睿交給他寵愛的郭皇後撫養。當時,曹睿已十四五歲,生身母親這樣地慘死,他心裏自然是疙疙瘩瘩地,很不痛快。但是他後來到底想通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於是,他把仇恨埋在心底,並裝作很高興的樣子,認郭皇後作母親,早晚通過年長的妃嬪給郭皇後請安,問候飲食起居。這郭皇後沒有親生兒子,也還算疼愛他。
魏文帝曹丕因曹睿對他有怨氣,曾打算立另一個寵姬生的兒子為太子,但又覺得不合道理,所以遲遲沒有立曹睿做太子。這曹睿心裏明白,自己是長子,按常理是應該立自己做太子的,如果父親不疼他,不立他做太子,失去繼承權不說,以後也就隻能任人宰割,說不定還性命難保呢!
有一天,曹睿跟父親一起去打獵,看到一對子母鹿。曹丕一箭射去,把母鹿射死了,接著要曹睿射那小鹿。曹睿不肯,說:“父皇您已經射殺了小鹿的母親,我不忍心再殺它的孩子。”接著,他向著父親,眼淚雙流。
曹丕隨即收起弓箭,罷獵回宮。他仔細琢磨著兒子的話。他知道兒子語帶雙關,不殺小鹿,也是在替自己請求呢!是啊!已經殺了這孩子的母親,難道再忍心讓別人來殺這孩子嗎?想到此,他打定主意,立曹睿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