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對許多人來講已經不太靈驗。它會使人失去積極的進取心,從而滿足於現狀,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這是其糟粕之處。事實上,這裏提出的“功成身退”僅是一種退守策略,是指一個人能把握住機會,獲得一定成功後名利已有,見好就收。
老子的知足哲學還包括“功成身退”的思想。所謂“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譴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其含義為,過分自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太露,勢難保長久;金玉滿堂,往往無法永遠擁有;富貴而驕奢,必定自取滅亡。而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將一切名利都拋開,這樣才合乎自然法則。因為無論名或利,在達到頂峰之後,都會走向其反麵。
中國曆史上這種例子不勝枚舉。漢高祖劉邦的軍師張良在輔佐劉邦獲得天下之後,便毅然光榮隱退。他向劉邦請求:“我是你成為帝王的三寸不爛之舌的軍師,蒙恩拜領萬戶封地,名列公侯,我的任務至此已經完成。從今以後,我要舍棄主俗,漫遊仙界。”劉邦應允了他的請求,所以,張良才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公元前5世紀,在今天的蘇杭一帶,有吳、越兩國。兩國雖然相鄰,但是為了爭奪霸業,互不相讓,相互對抗。後來,越王勾踐敗於吳王夫差之手,不得不逃亡會稽山,忍辱負重與吳國談和。在幾經交涉後,吳國才答應讓勾踐回國。勾踐回國後一直記著所受的恥辱,臥薪嚐膽,立誓雪恥。二十年後,終於滅亡吳國。而幫助越王成功的就是範蠡。範蠡不但是一個忠心耿耿的臣子,而且是一個理智的智者。
範蠡被任命為大將軍後,自忖:長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是危機的根源,勾踐這個人臣下雖然可以與他分擔勞苦,但是不能與他共享成果。於是他便向勾踐表明自己的辭意。勾踐並不知道範蠡的真實意圖,於是拚命挽留他。但範蠡去意已定,搬到齊國居住,自此與勾踐一刀兩斷,不再往來。
移居齊國後,範蠡不問政事,與兒子共同經商,很快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齊王也看中他的能力,想請他當宰相。但他婉言謝絕。他深知“在野而擁有千萬財富,在朝而榮任一國宰相。這確實是莫大的榮耀。可是,榮耀太長,久了反而會成為禍害的根源。”於是,他將財產分給眾人,又悄悄離開了齊國到了陶地。不久後他又在陶經營商業成功,積存了百萬財富。可見範蠡才智過人。並具有過人的洞察力。他之所以離開越國,拒絕齊王的招聘,以及成功地經營事業,這些都在於他深刻敏銳的洞察力所致。有一句成語叫“明哲保身”,明哲不是指深刻的洞察力,即發揮深刻的洞察力來保全自己。範蠡正是這種能夠明哲保身的人,現在的人把明哲保身和但求無過聯係在一起,實際上是不恰當的。前者是種積極而充滿智慧的處世方式,而後者則是一種消極被動的應世方法,二者具有本質的區別。明哲保身的人可以像範蠡那樣用自己的洞察力去應付世事,從而獲得成功;而但求無過的人隻能處處受別人的左右,從而不但喪失自己的個性,而且也不會獲得事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