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敵當前,不能不抗,不抗你是失敗了,但也不能硬拚,硬拚是勝是敗沒有絕對把握,應首選鬥智而不鬥力,鬥智並不放棄鬥力,而力的搏鬥,要放在最後,等到用力搏鬥,已是抵抗的結局,勝算已有十分把握,才出此最後的一擊,不然,萬勿輕於用力鬥的方式。劉邦與項羽,角逐中原,打了幾年仗,有一次羽兵重圍劉邦,彼此在陣上相見,項羽主張一決雌雄,而劉邦卻笑著說:吾寧鬥智,不願鬥力。直到垓下一役,劉邦才用全力,與項羽相搏,遂奠定漢家幾百年的天下,所以劉邦應付項羽,完全著重於鬥智,不肯作正麵的主力戰,第一目的,在使項羽兵疲;劉邦鬥智的第二目的,在使項羽食盡,負此重要使命的,是彭越,行動飄忽,專在項羽後方,燒楚糧食。這不過隨便舉個例子,說明鬥智的方式,你不是與人爭天下,手中沒有大兵,但是從兵戰鬥,可以悟得對於社會上一切作戰的途徑,人生的曆程,原是一場起伏不定的戰鬥,戰鬥獲勝,你是成功,戰鬥失敗,你是被社會的淘汰。你為事業而戰鬥,總免不了發生對人的關係,對人不能取勝,你的事業,那裏會成功!你的事業,難免有做你勁敵的人,對他不能取勝,你的事業,那裏會大成功!
與勁敵鬥智,根本要訣,在乎懈怠他的注意力,要懈怠他的注意力,你不要示強,而要示弱,示弱要有步驟,逐步表現衰替的跡象,使他信以為真,信以為你已成強弩之末,自然發生對你輕視的心理,輕視心理的外表化,就是懈怠對你的注意力,對方注意力的懈怠,這是精神的勝利,“大勇若怯,大智若愚。”這是示弱的假象,再舉件史實來證明吧,孫臏龐涓都是鬼穀子的學生,後來各自將兵,兩國交戰,同學逐成勁敵,孫臏拿定鬥智不鬥力的方針,逐漸減少兵灶,龐涓認為孫兵人數日少,力量日減,輕敵之心,油然而生,長驅直入,馬陵一役,孫臏用全力痛擊,使龐涓大大吃驚,敗衄之餘,隻好自刎,孫臏減灶,千古傳為美談。
以上所引例子,都是屬於軍事的,你也許會懷疑,在經商上未必可以適用,因此再舉一個商業故事,某商業機關的在野派與當局派競爭管理行政權,他們從拉攏股權人手,開始登記股權後,在野派活動甚力,所拉攏的投權,超過當局派,他們有人嚴密注意雙方股權的比例,隻見當局派的股權,每次登記數目,逐漸降低,顯見不支的現象,在野派並預算其餘股東,遠在他省,不易拉攏,自信已操勝券,對於當局派的注意力,因此懈怠,誰知當局派早已有人在他省拉攏股權,把拉攏到的股權,暫時藏起,不辦登記手續,真到登記限期屆滿的一刹那,全數攜往登記,在野派以時間已滿,絕無再事掙紮餘地,這一個致命打擊,簡直無法招架,遂告失敗,細察當局派的鬥智經過,實在是孫臏減灶的方式,而最後的力鬥,就是馬陵一戰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