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世界上出現人類以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就一直存在。要想在社交中成為最受歡迎的人,就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沒有人是天生的社交明星,也沒有人天生就惹人討厭,隻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你就能在社交中如魚得水,成為一個最受歡迎的人。
走進柳暗花明的又一村繁華
人際交往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若被剝奪人際交往的權利,就會產生難以忍受的痛苦,各種心理功能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你小時候玩過“瞎子抓人”的遊戲嗎?用一塊布蒙住你的眼睛,讓你變成“瞎子”。你跌跌撞撞好不容易抓住一個小夥伴,可是他(她)是誰呢?你用手摸他(她)的頭、臉、眼睛、鼻子,如果說對了,你就贏了。然後換這個小夥伴來當“瞎子”,否則你就得繼續,直到抓住一個小夥伴並“認”出他。
也許“瞎子抓人”的遊戲,曾經讓幼小的你感到刺激和有趣,下麵的這個實驗,可就沒有那麼好玩了。
有一個這樣的實驗,你願意參加嗎?即每天給你100元錢,讓你一個人待在一間房子裏。在這間房子裏聽不到任何聲音,見不到任何人,房間沒有窗戶,隻有一盞油燈、一張床、一把椅子、一張桌子以及洗漱設備,沒有鍾表、電話、收音機、電視、書報、筆紙,吃飯的時候,傳送帶會將飯菜送給你。在那裏,你可以做任何事情。
也許會有很多人願意參加這個實驗,但是你想過嗎,在那樣的環境下,你能待多久呢?3天,5天,還是更久?
心理學家黑伯等人曾經做過一個類似的實驗,在實驗中,研究者將被試關在一個小屋子裏,並且給被試戴上一副半透明的護目鏡,使其難以產生視覺;用空氣調節器發出的單調聲音限製其聽覺;在其手臂上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腿腳用夾板固定,限製其觸覺。
在這個實驗中,被試在分別被隔離12、24、48小時後,讓他們做簡單算術、字謎遊戲和組詞等測試,結果發現,被隔離的時間越長,被試的測試成績就越差。有的被試甚至變得很難集中注意力,並容易激動,還有的被試表現出刺激過敏、緊張焦慮、情緒不穩、思維遲鈍等症狀,有的人甚至出現了錯覺和幻覺。通過腦電波檢測發現,他們的腦電波比隔離前明顯減慢。有的被試則在被隔離24小時之後,因為無法忍受而中途退出實驗。
黑伯的“感覺剝奪”實驗表明,大腦的發育、人的成長成熟是建立在與外界環境廣泛接觸的基礎之上的。隻有通過社會化的接觸,更多地感受和外界的聯係,人才能更多地擁有力量,更好地發展。對人類而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是至關重要的。
動物心理學家曾以恒河猴做過一個著名的“社交剝奪”實驗。心理學家將猴子喂養工作全部自動化,隔絕猴子與其他猴子或人的溝通。結果,與有正常溝通的猴子相比,缺乏溝通經驗的猴子明顯缺乏安全感,不能與同類進行正常的交往,甚至連本能的行為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研究者通過對因戰爭而獨居深山數十年的特殊個案進行研究後發現,溝通的缺乏對人們語言能力及其他認知能力都有損害。溝通機會缺乏的兒童與保持正常溝通的兒童相比,其智力發展明顯落後。心理學家還發現,增加與早產兒的溝通,並對他們進行按摩,有助於他們最終實現正常的發展。
由此可見,人際交往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在被剝奪人際交往後,會產生難以忍受的痛苦,各種心理功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人是社會性動物,其自我意識和各種智能都是社會性的產物,哈佛告訴學生:人隻有置身於社會環境中,通過社會獲得支持性的信息,才能不斷得以修正和發展。反之,如果剝奪其與別人交往的機會,這個人的身心就會受到極大的傷害。
心理魔法書:
自從世界上出現人類以來,社會交往就一直存在,即使是病人,聚在一起也比獨處要輕鬆。尤其是現代社會,與世隔絕,獨處一室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做法。人際關係就像是一盞燈,在人生的山窮水盡處,指引給你柳暗花明的又一村繁華。要創造完美的人生,就從鋪好你的人脈開始吧!
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既要注意給對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還要注意自己在別人麵前的表現始終如一。因為,在人際交往中,不僅存在著首因效應,還存在著近因效應。
一個新聞係的畢業生正急於找工作。一天,他到某報社問總編:“你們需要編輯嗎?”
“不需要!”
“那麼記者呢?”
“不需要!”
“那麼排字工人、校對呢?”
“不,我們現在什麼空缺也沒有了。”
“那麼,你們一定需要這個東西。”說著他從公文包中拿出一塊精致的小牌子,上麵寫著“額滿,暫不雇用”。總編看了看牌子,微笑著點了點頭,說:“如果你願意,可以到我們廣告部工作。”
這個大學生通過自己製作的牌子,表現了自己的機智和樂觀,給總編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對方極大的興趣,從而為自己贏得了一份滿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