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第二十三課 真正的快樂來自內心的體驗? (2)(1 / 3)

守墓人眨巴著眼睛,苦笑了一下,決定再講幾句:“我說,夫人,這幾年你常寄錢來買花,我總覺得可惜。”

“可惜?”

“鮮花擱在那兒,幾天就幹了,沒人聞、沒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是這麼想的?”

“是的,夫人,你別見怪。我是想起來自己常去醫院、孤兒院,那兒的人可喜歡花了。他們愛看花,愛聞花香。那兒都是活人,可這兒墓地裏哪個活著?”

老夫人沒有做聲。她隻是小坐一會兒,默默地禱告了一陣,沒留話便走了。守墓人後悔自己的一番話太率直、欠考慮,這會使她受不了的。

可是幾個月後,這位老婦人又忽然來訪,把守墓人驚得目瞪口呆,她這回是自己開車來的。

“我把花都給那兒的人們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著說,“你說得對,他們看到花可高興了,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也好轉了,醫生不明白是怎麼回事,可是我自己明白,我覺得活著還有些用處。我找到了活著的真正意義,並重新喚起了對生命的熱愛!”

鮮花是世間美的使者,美麗的鮮花盛開在需要關愛的地方,更會令整個世界都充盈著善意的關懷和愛的感動。其實,使這個世界美麗的是一顆顆善良的心靈。

守墓人治好了老婦人的病,而這種病是連醫生都束手無策的,這是多麼神奇的現象啊。

哈佛告訴學生:給予比接受更能給人帶來快樂。一個人嚐試著把自己的愛心帶給別人,他就能夠在施予的過程中和他帶給別人的快樂中發現自己的快樂。喜歡幫助別人的人,會從被幫助者的快樂中找到自己的快樂。

快樂和幸福都是相互的,你對別人付出愛心,別人自然會同樣用愛心來回報你。愛心可以產生愛心,善行可以激發善行。

有一個孩子,他不知道回聲是怎麼回事。有一次,他獨自站在曠野中,大聲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聲:“喂!喂!”他又叫:“你是誰?”回聲答道:“你是誰?”他又尖聲大叫:“你是笨蛋!”立刻又從山上傳來“你是笨蛋”的回答聲。孩子十分憤怒,向小山罵起來,然而,小山仍舊毫不客氣地回敬他。

孩子氣衝衝地回家對母親訴說,母親對他說:“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對。如果你恭恭敬敬地對它說話,它就會和和氣氣地對待你。”孩子說:“那我明天再去那裏說些好話。”“應該這樣,”他的母親說,“在生活裏,不論男女老幼,你對人好,人便對你好;如果你自己粗魯,就絕不會得到人家的友善相待。”

這位聰明的母親恰到好處地教會了孩子怎樣待人。你對別人充滿愛心,用你的行動給別人帶來快樂,別人自然也會用愛心來回報你,讓你感覺到快樂。更重要的是,你能在給別人關愛的過程中體會到一種真正的快樂。

心理魔法書:

獲取—給予,一對截然相反的詞語,卻都能給人帶來快樂。隻不過,前者是一種單純的快感、物欲的滿足,後者則體現了高尚的人格、精神的滿足,是一種有著更高境界、有著更深生命體驗的深度快樂。“給予”別人的東西是多方麵的,物質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麵的。隻要你能夠給別人一點幫助、安慰,別人就會感激你,你也會快樂。

環境不能改變,你卻可以改變

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外界的環境無法改變,但是你卻可以改變。

有一條河流從遙遠的高山上流下來,流過了很多個村莊與森林,最後它來到了一個沙漠。它想:“我已經越過了重重的障礙,這次應該也可以越過這個沙漠吧!”當它決定越過這個沙漠的時候,它發現它的河水漸漸消失在泥沙之中。它試了一次又一次,總是徒勞無功,於是,它灰心了。“也許這就是我的命運,我永遠也到不了傳說中那個浩瀚的大海。”它頹廢地自言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