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環境,參加麵試,或與某人第一次打交道的時候,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忠告:“要注意你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噢!”
第一印象,又稱為初次印象,指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第一次見麵時所獲得的印象。在與他人交往時,人們對他人的看法往往會過多地依賴第一印象,這就是首因效應。
心理學家盧欽斯通過研究發現,在人際交往中,首因效應對人的評價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人際交往中,若要吸引他人,贏得友誼,就應該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那麼,在人際交往中,僅僅注意第一印象就夠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小菲和小玲是大學同學,也是多年的好朋友,小菲比小玲大,平時就像姐姐一樣關心小玲。小玲從心底裏感激小菲,把小菲當做知心朋友,小菲如有什麼事,她也總是極力維護小菲。大家都知道她們關係非常密切。可是最近,小菲和小玲卻鬧翻了。
“我把她當姐姐一樣尊重,她卻這樣對待我。”小玲生氣地對別人說。
“唉,我對她一直都很關照,卻因為最近得罪了她一次,她居然就不理我了。”小菲很傷心。
小玲因為小菲最近一次“得罪”了她,便中斷了與小菲的友情。
在上麵的例子中,小菲和小玲兩人平常接觸頗多,彼此間卻都將對方最後一次印象作為互相認識與評價的依據,因為最近發生的事而掩蓋了對對方之前的印象。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人際交往中,最近、最後的印象往往是最強烈的,可以衝淡在此之前的各種因素。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發生這樣的事。某人最近犯了一個錯誤,人們便改變了對這個人的一貫看法;或者兩個好朋友為一點意見甚至誤會而翻臉、絕交;常年來往,親密得像一家人的兩個家庭,卻為一件小事鬧矛盾,甚至大動幹戈,從此“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發生了這類事後,往往一方埋怨另一方“全然不念當初恩義”,另一方又責怪這一方“昧了良心”。產生這類現象的原因都是受近因效應的影響。
近因即最近或最後的印象,近因效應是指最近或最後的印象對人的認知具有強烈的作用和影響。在某些時候,決定人們對認知客體特性做出解釋的是最後形成的印象。
由此可見,在人際交往中,不僅存在首因效應,而且也存在近因效應。我們在看待和對待他人時,要避免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的偏激之處,不要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錯誤。
心理魔法書:
在與人交往時,應該全麵了解他人的情況,避免以片麵的印象取舍、下結論,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判斷一個人應該注意從長期來考察。而我們自己在別人麵前的表現則要注意始終如一,不能憑著過去給人留下的好印象或者近期的良好表現而有所懈怠。
越接觸越有好感
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要想得到別人的喜歡,就得讓別人熟悉你。交往的次數越多,心理上的距離就越近,就越容易產生共同的經驗,建立友誼,並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有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在一所中學選取了一個班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每天他在黑板上不起眼的角落裏寫下了一些奇怪的單詞。這個班的學生每天到校時,都會瞥見那些寫在黑板角落裏的奇怪的英文單詞。這些單詞顯然不是即將要學的課文中的一部分,但它們已作為班級背景的不顯眼的一部分被接受了。
班上的很多學生都沒發現這些單詞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改變著——一些單詞隻出現過一次,而一些卻出現了25次之多。學期結束時,這個班上的學生接到了一份問卷,要求對一個單詞表的滿意度進行評估,列在表中的是這學期曾出現在黑板上的所有單詞。
問卷回收後,心理學家經過統計發現:那些出現頻率較高的單詞所獲得的滿意度也較高,相反,那些隻出現過一次的單詞僅獲得了極低的滿意度。
心理學家有關單詞的這個研究證明——某個刺激的重複呈現會增加這個刺激的評估正向性。與“熟悉產生厭惡”的傳統觀念相反,這個實驗說明某個事物呈現次數越多,人們越可能喜歡它。這就是“曝光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曝光效應也同樣適用。這就是說,隨著交往次數的增加,人與人之間越容易形成重要的關係。一般來說,交往的頻率越高,刺激對方的機會越多,“重複呈現”的次數越多,就越容易形成密切的關係。兩個人從不相識到相識再到關係密切,交往的頻率往往是一個重要的條件。沒有一定的交往,如果像俗話所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那樣,情感、友誼就無法建立。研究發現,當所有其他因素相等時,一個人在另一個人麵前出現的次數越多,對那個人的吸引力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