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第二十三課 真正的快樂來自內心的體驗? (1)(2 / 2)

有一天,銀行遭遇了三個持槍歹徒的搶劫,歹徒朝他開了槍。

幸運的是發現較早,巴辛被送進了急診室。經過18個小時的搶救和幾個星期的精心治療,巴辛出院了,隻是仍有小部分彈片留在他體內。

6個月後,他的一位朋友見到他,問他近況如何,他說:“我快樂無比。想不想看看我的傷疤?”朋友看了傷疤,然後問當時他想了些什麼。巴辛答道:“當我躺在地上時,我對自己說有兩個選擇:一是死,一是活。我選擇了活。醫護人員都很好,他們告訴我,我會好的。但在他們把我推進急診室後,我從他們的眼神中讀到了‘他是個死人’。我知道我需要采取一些行動。”

“你采取了什麼行動?”朋友問。

巴辛說:“有個護士大聲問我對什麼東西過敏。我馬上答‘有的’。這時,所有的醫生、護士都停下來等我說下去。我深深吸了一口氣,然後大聲吼道:‘子彈!’在一片大笑聲中,我又說道:‘請把我當活人來醫,而不是死人。’”

哈佛智慧告訴學生:在任何時候,你都可以改變你對事物的認知和自己的心情,隻要你願意選擇積極樂觀的想法,你就可以成為快樂的主人。快樂是一種最有價值的珍寶,人們都想得到他,但是總有一些人難以達成自己的這個心願。

青少年正處在生命中最美好的時期,如果將人生比做一年四季,那麼青少年時期就是生命的初春,萬物複蘇,一切充滿生機。但是,現實中我們的感受卻與此大相徑庭,我們被考試和升學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生活已然被學業充滿,不僅很少感受到快樂,有時甚至產生“鬱悶”甚至悲觀的情緒。

這種現象,當然與現行的教育製度有關,但是,也許我們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雖然肩負著很大的學習壓力,但是快樂就真的離我們遠去了,生命中就真的沒有能夠讓我們快樂的事物了嗎?

當然不是這樣的,快樂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擁有正確的心態。

國學大師張中行先生曾經說過:“快不快樂,完全是由自己的想法決定的。”其實,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讓人傷心或者煩惱的事,但是作為生活主角的我們,應該學會適應自己的處境,不鑽牛角尖,樂觀地去生活。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心理自我調整”。一個善於調整自己心理的人,一定是一個健康的人,一個和諧的人。

所以,如果你現在仍然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快樂的人,那就有必要深入地體會一下張中行先生的名言了。也許你覺得做數學題是痛苦的,但是你不能否認,在解出難題的那一瞬間,你的內心中充滿了成就感,這就是快樂的一種表現。也許你覺得洗碗是讓人厭煩的,但是如果你在廚房裏放一點音樂,你也就會體會到身心舒暢的感覺……

快樂是需要自己來體會和創造的,相信這一點的人,才會永遠快樂。

心理魔法書:

你的快樂與否正是你的生活態度造成的。心理學研究發現,當我們以為自己處於某種狀態並相應地為之,這種狀態就會愈發明顯。有時候我們本來不是很難過,但一哭起來,卻越哭越傷心,就是這個道理。當你認為自己很可憐,讓痛苦爬滿額頭,你的生活就會真的很痛苦;而如果你相信自己很快樂,並且快樂地去生活,那麼你的生活也就真的很快樂。事實上,快樂的神泉就在你心中,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給予比接受更快樂

給予比接受更能給人帶來快樂。一個人嚐試著把自己的愛心帶給別人,他就能夠在施予的過程中和他帶給別人的快樂中發現自己的快樂。喜歡幫助別人的人,會從被幫助者的快樂中找到自己的快樂。



有一位守墓人一連好幾年在每星期都收到一個不相識的婦人的來信,信裏附著鈔票,要他每周給她兒子的墓地放一束鮮花。後來有一天,他們見麵了。

那天,一輛小車停在公墓大門口,司機匆匆來到守墓人的小屋,說:“夫人在門口的車上,她病得走不動了,請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紀的婦人坐在車上,有幾分高貴的氣質,但眼神哀傷,毫無光彩。她懷抱著一大束鮮花。

“我就是亞當夫人。”她說,“這幾年,我每個禮拜給你寄錢……”

“買花。”守墓人答道。

“對,給我兒子。”

“我一次也沒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親自來,”亞當夫人溫存地說,“因為醫生說我活不了幾個禮拜了。死了倒好,活著也沒意思。我隻是想再看一眼我兒子,親手來放一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