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都已成為曆史,今天才是最真實,應該好好把握的。無論過往是美好如山澗的一泓清泉,還是悲傷如布滿陰霾的天空,它們隻代表過去的存在,而不能成為決定我們今天的因素。
懷舊情結適可而止
昨天是使用過的支票,今天才是現金,可以馬上使用。不要在遺憾昨天的同時,讓今天被忽略的風景又成了明天的遺憾。
淑娟是某大學一名普通的學生。她曾經沉浸在考入重點大學的喜悅中,但好景不長,大一開學才兩個月,她已經對自己失去了信心,連續兩次與同學鬧別扭,功課也不能令她滿意,她對自己失望透頂。
她自認為是一個堅強的女孩,很少有被嚇倒的時候,但她沒想到大學開學才兩個月,自己就對大學四年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她曾經安慰過自己,也無數次試著讓自己抱以希望,但換來的卻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於是她不禁開始懷念以前在中學的日子。
在中學的時候,幾乎所有老師都很喜歡她,她的學習狀態也很好,各門功課都不錯,身邊還有一群朋友,那時她感覺自己像個明星似的。但是進入大學後,一切都變了,人與人的隔閡是那樣的明顯,課堂上老師和同學之間的關係也沒有上中學時那樣親密,在課下,同學們也很少交流,再加上身邊也沒有親密的朋友,淑娟現在已經對大學徹底地失望了,她很想回到過去,回到中學的時候。
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與以前相對比,當困難和挫折發生時,產生“回歸心理”更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淑娟在新學校中缺少安全感,不管是與人相處方麵,還是自尊、自信方麵,這使她長期處於一種懷舊、留戀過去的心理狀態中。如果她不去正視目前的困境,就會更加難以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建立新的自信。
不能盡快適應新環境,就會導致過分懷舊。一些人在人際交往中隻能做到“不忘老朋友”,卻難以做到“結識新朋友”,個人的交際圈也大大縮小。此類過分的懷舊行為將阻礙著你去適應新的環境,使你很難與時代同步。哈佛教授常常對學生講:回憶是屬於過去的歲月的,一個人應該不斷進步。因此,我們要試著走出過去的回憶,不管它是悲還是喜,不能讓回憶幹擾我們今天的生活。
一個人適當懷舊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因為懷舊而否認現在和將來,就會陷入病態。我們需要做的,是盡情地享受現在。過去的美好抑或悲傷,畢竟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沉澱。如果你總是因為昨天錯過今天,那麼在不遠的將來,你又會回憶今天的錯過。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你永遠是一個遲到的人。不如積極參與現實生活,如認真地讀書、看報,了解並接受新生事物,積極參與改革的實踐活動,學會從曆史的高度看問題,順應時代潮流,而不是總站在原地思考問題。如果對新事物立刻接受有困難,可以在新舊事物之間尋找一個突破口,例如思考如何再立新功、再創輝煌,不忘老朋友、發展新朋友,繼承傳統、厲行改革等,尋找一個最佳的結合點,從這個點上做起。
隆薩樂爾曾經說過:“不是時間流逝,而是我們流逝。”不是嗎?在已逝的歲月裏,我們毫無抵抗之力地讓生命在時間裏一點一滴地流逝,卻做出了分秒必爭的滑稽模樣。
說穿了,回到從前也隻能是一次心靈的謊言,是對現在的一種不負責任的敷衍。史威福說:“沒有人活在現在,大家都活著為其他時間做準備。”所謂“活在現在”,就是指活在今天,今天應該好好地生活。這其實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我們都可以輕易做到。
心理魔法書:
不要總是對現狀不滿意,更不要因此沉溺在對過去的追憶中。當你不厭其煩地重複述說往事,述說著過去如何如何時,你可能忽略了今天正在經曆的體驗。把過多的時間放在追憶上,會或多或少地影響你的正常生活。從現在開始,走出回憶,認真地過好現在的每一天。
“隻要”和“如果”
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如果……”,“隻要……”很多人都在假設,假設時光可以倒流,他(她)會怎樣怎樣,但是,無論過去怎樣,是失敗抑或輝煌,我們都無法回到過去,我們能把握的隻有今天。
一個夏天的下午,在紐約的一家中國餐廳裏,奧裏森·科爾在等待著,他感到沮喪而消沉。由於在工作中有幾個地方出現錯誤,他沒有做成一項相當重要的項目。即使在等待見他一位最珍視的朋友時,他也不能像平時一樣感到快樂。
科爾的朋友終於從街那邊走過來了,他是一名了不起的精神病醫生。醫生的診所就在附近,科爾知道那天他剛剛和最後一名病人談完了話。
“怎麼樣,年輕人,”醫生不加寒暄就說,“什麼事讓你不痛快?”對他這種洞察心事的本領,科爾早就不意外了,因此科爾直截了當地告訴他使自己煩惱的事情。醫生說:“來吧,到我的診所去。我要看看你的反應。”
醫生從一個硬紙盒裏拿出一卷錄音帶,塞進錄音機裏。“在這卷錄音帶上,”他說,“一共有三個來看我的人所說的話。當然沒有必要說出來他們的名字。我要你注意聽他們的話,看看你能不能挑出支配了這三個案例的共同因素,隻有四個字。”他微笑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