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疑是一種狹隘的、片麵的、缺乏根據的盲目想象。陷入猜疑誤區的人是活得很累的。如果猜疑發生在朋友之間,會破壞純真的友誼;發生在戀人之間,會妨礙感情的發展;發生在同事之間,會影響正常的工作。隻有心窗打開,讓黎明的陽光照射進來,才能生活地更加幸福。
猜疑是缺乏根據的盲目想象
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曆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夥伴。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會心生疑竇,從而損害正常的人際關係,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
剛到哈佛的人,都會聽到下麵這個故事:
一棵大樹上,住著雌雄二鷹。冬天快到了,為了儲備過冬的糧食,它們辛辛苦苦地到處采摘野果,不久,終於儲了滿滿一巢的果子。時間一長,果子就幹了,本來滿滿一巢的果子就隻剩下了半巢。
一天,雄鷹從外麵采食回來後,發現巢裏的果子似乎少了很多,於是雄鷹就責怪雌鷹說:“我們采摘果子那麼辛苦,現在卻不明不白地少了半窩,一定是你偷吃了!”雌鷹申辯道:“我沒有偷吃,果子是自己少的!”雄鷹說:“果子又沒有長翅膀,難道會自己飛走?你偷吃了,竟然還不承認,我真是認錯了你!”雄鷹生氣極了,便狠心地用嘴啄雌鷹,把雌鷹啄得遍體鱗傷。後來,雌鷹受不了這樣的虐待,傷心地飛走了。
不久之後,下了一場大雨,巢裏的果子因為雨水的浸泡膨脹了起來,慢慢地占滿了整個鳥巢。這時雄鷹才發現自己冤枉了雌鳥,它很後悔。於是它到處啼叫,希望能把雌鳥呼喚回來,但是雌鳥再也沒有出現過。
雄鳥因為無端的猜疑,造成了無法彌補的遺憾。在生活中,我們也很容易和同學、朋友、老師、家人產生一些誤解,有的誤會經過解釋便煙消雲散了,有些誤解卻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其實,很多誤解的產生都是源於猜疑,隻有消除猜疑才能讓誤會及時消除。
多疑的個性不僅會害人,還會害己,在生活和交往中都會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力,不僅影響互相之間的信任,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的安全。
古人雲:“長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長相疑。不過,“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聯係。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別人,實際上也是對自己有懷疑,至少是信心不足。那些不自信的人總以為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甚至算計自己,這些莫須有的想法讓他們陷入了猜疑的泥潭而無法自拔。
哈佛告訴學生:猜疑是缺乏根據的盲目想象。
猜疑往往缺乏事實根據,隻是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毫無邏輯地去推測、懷疑別人的言行。猜疑的人往往對別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歡分析深藏的動機和目的,看到別的同學悄悄議論,就疑心在說自己的壞話,見別人學習很用功,就疑心他有不良企圖。好猜疑的人最終必會陷入作繭自縛、自尋煩惱的困境中,結果還會導致自己的人際關係緊張,失去他人的信任,挫傷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對心理健康的危害是極大的。英國思想家培根曾說過:“猜疑之心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陷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
《三國演義》中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後,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呂伯奢要殺自己,於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
這是由猜疑心理導致的悲劇。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是害人害己的禍根。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對他人、對自己心生疑竇,從而損害正常的人際關係。
心理魔法書:
當你發現自己的疑心越來越重的時候,請你控製住自己的“胡思亂想”,不妨從多方麵看待自己懷疑的對象,想辦法加上一些“幹擾素”,如“也許是我弄錯了”,“也許他(她)不是那種人”,“也許情況不像我想象的那麼糟”,等等。這樣,你就能漸漸地消除自己的一些不符合實際的假想和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