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並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總是充滿了陽光和坦途。當你對生活失望的時候,不妨抬頭看看藍天,感受一下生命的可貴與生活的溫暖,或許你就能夠找到重新走下去的勇氣。人生在世,誰都難免會遭受一些意外的打擊,當事情已經發生,並且無法挽回時,最好的辦法是學會遺忘,改變心情,不要沉浸在沒完沒了的痛苦中。
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如果你在錯過太陽時流了淚,那麼你也要錯過群星了。無法挽回的東西就忘掉它;有機會補救的,要抓住最後的機會。後悔、埋怨、消沉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阻礙前進的腳步。這個時候,關鍵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十幾歲的卡維琪經常為很多事情發愁。他常常為自己犯過的錯誤自怨自艾。他總是想那些做過的事,希望當初沒有這樣做;總是回想那些說過的話,後悔當初沒有將話說得更好。
一天早上,全班到實驗室上課。老師溫斯頓博士把一瓶牛奶放在水槽邊上,然後就開始上課了。課上到一半,溫斯頓博士要給大家做示範,一不小心碰到了水槽邊上的牛奶,“砰——”牛奶打翻了。
麵對突如其來的意外,同學們都很吃驚。看著同學們的樣子,溫斯頓博士說了一句:“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然後他叫所有的人都到水槽旁邊,好好地看看那瓶打翻的牛奶。
“好好地看一看,”他對大家說,“這瓶牛奶已經沒有了,你們可以看到。無論你怎麼著急,怎麼抱怨,都沒有辦法再救回一滴。隻要加以預防,那瓶牛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現在已經太遲了,我們現在所能做到的,隻是把它忘掉、丟開這件事情,隻注意下一件事。”
卡維琪對這堂課感觸頗深,他終於明白了自己的苦惱來自何處了。
“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這是哈佛教授常常對學生講的。這句貌似簡單平常的話裏,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牛奶已經打翻,再哭泣也沒有用,還不如振作起來記住教訓。在生活的舞台上,沒有旁觀者,每個人都是演員,但沒有正式的演出時間,都是即興表演,生活就是導演,由於準備不足,或者說客觀環境的限製,難免會像打翻的牛奶一樣演砸。
“如果我考前多複習兩遍就好了。”小楊看著手中考卷上大大的紅叉,懊悔地說。
肖瀟排了半天的隊,終於買到了CBA籃球賽的球票,興高采烈地約好和同學一起去看,到了球賽場館外,才發現忘帶球票了,球賽馬上就要考試了,回家去取已經來不及了,“我要是出門前檢查一下就好了。”錯過了最愛的球賽,肖瀟耷拉著腦袋,沮喪地跟同學說。
……
生活中,像這樣“吃後悔藥”的現象並不少見,有些人一遇到不順就說“如果……就好了”。哈佛大學心理學院的教授指出,“吃後悔藥”就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而且會讓人越“吃”越後悔。
在心理學中,“吃後悔藥”被稱為“反事實推理”,也就是人們假設一種與事實相反的情景。但是,現實世界不會因為假設而發生改變。因此,“反事實推理”帶給我們更多是悔恨等負麵情緒。而且,我們假設的情況越容易達到,這種悔恨就越強烈。
“‘吃後悔藥’是一種回避現實的態度。”哈佛大學約翰遜強調,“你越回避現實,越不敢麵對,自己就越退縮,從而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你一步一步地退,最後隻能掉下懸崖。”因此,約翰遜教授建議,經常“吃後悔藥”的人要學會麵對現實。畢竟,事實已經發生,後悔或沉浸在無意義的假設之中,無助於我們提升自己。與其如此,不如坦然地接受現實,把眼光從盯著過去轉為瞄準未來,用下一次的成功來證明自己的真正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