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夢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夢總是明顯地偏重選擇最近幾天的印象;在夢中,我們選擇材料的原則與我們清醒的時候不同,在夢中出現的是一些次要和不被注意的瑣事;夢總是被我們童年最早的印象所左右。
例如,有個女孩上大學後總是會做一些很恐怖的夢,夢見自己死了,夢見殺死了別人,夢見自己被人追殺,夢見被猛獸追趕卻無人相救;也會做一些悲傷哭泣的夢,夢見親人拋棄了她,夢見她總是孤單一人生活,夢見她遇到困難時,親人站在對麵遠遠看著她卻不伸手援助,夢見和別人吵架以致委屈落淚……
原來,這個女孩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因為感情不和經常吵鬧,卻沒人關心她,她很討厭那種不和諧的氛圍,常常孤獨苦惱,卻又無力擺脫;沒有人疼愛她,又經常被家人打罵,她感覺沒有一絲安全感,想逃離又沒有地方可以投靠。這些情愫在她的潛意識中深深地紮了根,白天,她無法釋放這些壓抑的情感,於是就有了上述的夢境,在夢中她自己的情感也得到了宣泄。
很多時候,我們的夢境反映的是白天生活的內容。不少人都可能經曆過類似的事,如臨近考試的時候,常夢見自己在考場上遍找鋼筆而不得,或對發下來的考卷一籌莫展,因為自己連考題都看不懂,於是會在焦急中醒來卻仍心有餘悸。對考試的擔心和恐懼,這才有了上麵的夢境。
早晨早起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但一想到還要上學(上班),於是在鬧鍾響之後,很多人就會夢見自己起床梳洗,準備上學(上班),這樣在心理上有了交代,於是就會繼續睡下去。
弗洛伊德認為夢的本質就是人性中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矛盾衝突,人在清醒狀態下,由於一些道德規範製約,使得許多願望遭到抑製,無法得到滿足,因此夢的心理內驅力的形成是人在睡眠狀態下對覺醒狀態時所遵守的道德規範的決然反叛。
夢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一個新近而且有重要意義的經驗在夢裏直接呈現;幾個新近的而有意義的經驗在夢中聯合而成為一個單獨的整體;一個或幾個新近而有意義的經驗以一個同時發生的但無關緊要的內容在夢中表現出來;一個內部而有意義的經驗在夢中總是以一個新近但又無關緊要的印象表現出來。
夢的作用在於心理方麵,做夢是為了滿足願望,隻要在清醒時願望得到了滿足,夢境中就不會出現這方麵的內容。
心理魔法書:
夢與現實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離開了夢的現實,將是枯燥而空虛的。夢為現實生活填補了空缺,也幫助人放鬆了處於緊張狀態下的神經。夢的基礎來源於現實,離開了現實,夢也將不複存在。
夢——通往潛意識的大道
夢是潛意識的窗口,潛意識經常會在睡眠時間開啟窗口,以便於讓你自己多了解一些自身潛在的未能察覺的問題。
提起潛意識,人們可能會覺得生疏。其實,它無時無刻不在伴隨著我們而存在。做一個最簡單的比喻,在我們的大腦裏,白天我們擁有一個清醒的世界,而夜晚卻被黑色籠罩著,這個黑夜是混沌不清的世界,就相當於我們所說的潛意識,並且潛意識是與我們白天的意識相對而言的。
潛意識是被壓抑在心靈深處的,我們平時意識不到的一種精神活動。弗洛伊德將人的“意識”分為三部分,即:意識、前意識、潛意識。有人把這個理論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人的心理活動如海洋裏的冰山,露在海麵上的是人的意識部分,占的比例很小,潛藏在海水下麵的則是人的潛意識部分,占的比例很大,所以有人也稱這種學說為“冰山學說”。潛意識是每個人身上最大、最有力的那部分;它是人類心理活動的源泉,但又不為人所知。潛意識沒有時間、地點和是非之分,它像一個嬰兒一樣對法律、倫理和禁忌一無所知,它總是想方設法去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顧道德、倫理的約束。但是,潛意識卻不被允許進入意識,它被壓抑著,但它可以通過喬裝打扮進入人的夢境。
弗洛伊德認為:夢既不是什麼“神諭”,也不是毫無意義的精神廢料,而是被壓抑在心靈深處的潛意識活動的最普遍、最重要的表現。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那些被壓抑在潛意識領域中的願望、情緒並不是靜止不動的,總是要想方設法尋找表現的機會。人在睡眠中,有意識的活動減弱了,對潛意識的壓抑也減弱了,潛意識的願望就會趁機跑出來,表現為夢境中的種種活動,所以弗洛伊德說:“夢是願望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