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當某人有偷竊衝動,但意識是明辨是非的,它不能接受這種想法,於是便將這些衝動掩蓋起來,逐漸到潛意識裏去了。這些觀念雖然從意識的認知上被隱藏了,卻仍然在心理的底層有力地活躍著,在那裏我們的意識無法控製它們,於是它就出現在夢中,有人夢見自己正在偷東西時被人發現,自己轉身就跑,可不論怎樣,自己總是跑不動。追來的人越來越近了,剛要抓住的時候,自己突然驚醒。
夢之所以荒謬,夢中情節的演變也完全不符合我們意識生活中的邏輯法則與因果關係,主要是因為我們在夢中展現了另一種思考方式,即“原本思考”。“原本思考”有兩個特征:一是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任何事物均可以跨越時空的樊籬而發生關係;二是思考的方式受情感與欲望的支配而進行,不依邏輯的前因後果來推論。
在弗洛伊德眼中,夢是一種精神現象,是一種心理活動,是一種願望實現,是一種清醒狀態精神活動的延續。夢並非空穴來風,夢亦非毫無意義,也不是意識昏睡,夢是被壓抑的願望經過偽裝的滿足。
弗洛伊德認為,夢不像其表麵顯示的那樣隻是一堆毫無意義的表象,它是通向潛意識的捷徑,是打開人格最深層的鑰匙。通過對夢進行分析,可以揭示出被人壓抑到潛意識中的事件。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大道。在哈佛課堂上,老師們也常會通過一些有趣的解夢小遊戲來幫助大家捕捉潛意識。
心理魔法書:
夢以幻覺和偽裝形式表現被壓抑的內容,它使不為人承認的願望獲得部分滿足。夢的來源是潛意識,意識的願望隻有得到潛意識中相似願望的加強,才能成功地產生夢。每個夢都是願望的實現,即以偽裝形式表達或滿足某種潛意識的欲望。
源自潛意識的靈感
當我們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即使不去想它,但潛意識還是在不斷對我們的知識結構進行整合、更新。當整合接近解決問題時,在某個點上,就會被突然觸發,產生靈感。
19世紀中葉,人們對有機化學的研究已經開展得有聲有色了,但當時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是苯分子的結構尚不清楚。當時,德國著名化學家凱庫勒也在研究。一次,他絞盡腦汁,苦思不得其解,麵對火爐打起瞌睡來。在睡夢中,他看見很多碳、氫原子首尾相連,形成了很多環,在他麵前跳動不已,其中一個環突然飛到他的眼前,像一道閃電,把他驚醒。夢中原子排成的環,使他受到啟發,經過進一步研究,他終於得出了苯分子的結構是六角形環狀的結論。
這種奇特的現象通常被人們稱為“靈感”,而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頓悟,它是指人在特定刺激誘發下突然產生的對某一問題的醒悟。這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因情緒高漲而突然表現出來的創造力。創造者在豐富實踐的基礎上進行醞釀思考,由於有關事物的啟發,促使創造活動中所探索的重要環節得到明確的解決。用周恩來總理的話說,靈感是“長期積累,偶一得之”的一種創造。
當靈感出現的時候,思維的一係列中間過程都被省略了,剩下的是首尾的環節,在這種狀態下,人往往會豁然開朗,一下子將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和盤托出,然後再逐步恢複中間過程。
靈感又是一種潛意識的活動,當對某個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注思考、研究之後轉入休息或從事其他工作時,人的大腦已經不再有意識地注意這個問題了,但是還在通過潛意識的活動,繼續思考著它。所以,當靈感出現時,自己往往感到它仿佛突然從天而降,讓人茅塞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