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第五課 夢是潛意識的語言? (1)(1 / 2)

每個人都有做夢的經曆,在夢中,我們可能會見到光怪陸離的世界,感受到不可捉摸的離奇經曆。夢中的絢麗讓我們感覺很幸福,夢中的痛楚讓我們感覺很壓抑。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種種的夢境都是現實世界的投影,夢被喻為是潛意識的語言。在哈佛,老師們十分重視對學生潛意識的開發,透過喚醒潛意識,來加強大家對自我心理的認識與完善。

夢是生活的見證和思考

夢是在人的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動睡眠時期神經活動的結果,它也是一種心理活動,是意識的一個層麵活動的結果。

夢是一種奇特的現象,而做夢的經驗也是人所共有的。在夢中,我們會有各種各樣不可思議的經曆,有快樂的,也有傷心的;有愉悅的,也有壓抑的……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不管是大人、小孩,還是聖賢、愚魯之人,人人都會做夢,甚至,連動物也會做夢。

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認為,夢是睡眠中的心理活動,是一種奇特而神秘的心理活動。我們知道,當我們醒著的時候,是永遠沒有辦法讓自己的頭腦靜下來的,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做每一件事,但是最容易的一件事情——什麼也不想靜靜地坐著,似乎是最困難的。因為,不論在什麼時候,我們都會有一些心理活動,而這些心理活動在睡眠的時候也無法絕對消滅,仍不免會有一些殘餘,用弗洛伊德的說法,“夢的活動就是這些殘餘的代表”。當然,夢中的心理活動不會剛剛好就是當天或當晚的心理活動殘餘。我們的大腦中儲存了很多信息,這些信息並不會以我們的意誌為轉移,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它們就會偷偷地“跑”出來,然後“自作主張”進行重組、拚湊、改動,最後出現在我們的夢境裏。

夢在心理學上的一般解釋是:夢是睡眠期中,某一階段的意識狀態下所產生的一種自發性的心理活動。在此心理活動中,個體身心變化的整個曆程,稱為夢。

夢是睡眠中的心理活動——一種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我們在世間留下一連串足跡的同時,夢也在某處留下了一連串足跡,好像是我們的另一半,但它既非莫名其妙的另一半,也絕不是荒謬無聊的另一半,它也是你生活的見證和思考,有時,比你最信賴的“理智”還要敏銳而深刻,因為有些夢是有預言性的。

夢發生在睡眠過程中,這幾乎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實。可你知道嗎,每天晚上,我們要做4~6個夢。當我們入睡後的一個半小時後,第一個夢就出現了,大概會持續5~15分鍾(平均為10分鍾)。在整晚的睡眠中,在睡眠的各個階段,夢會循環出現。在整個睡眠過程中,大約有1~2小時是在夢中度過的。

你可能覺得很奇怪,一個人每夜都會做4~6個夢,那為什麼自己醒來後隻能記得極少數的夢呢?對於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解釋:

一種是幹擾論。幹擾論認為數個夢彼此之間會產生幹擾,新做的夢會幹擾前麵的夢,因此,盡管一個人在一夜之間夢境連連,但是早晨起床時,很可能隻記得臨醒之前的最後一個夢。這種解釋,大致符合一般人的經驗。

另一種是動機性遺忘論。他們認為夢境中有許多令人不愉快的事,而當事人不願記憶起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因此就“有選擇性”地把它們給遺忘了,以免引起自身的焦慮。但是,這個解釋不符合一般事實,因為很多人所回憶的夢境,並非全是令人愉快的事。

還有一種是信息處理論。他們認為做夢都是在短時間內完成,在性質上均屬短時記憶。短時記憶如果不經複習或輸入長時記憶中去加以貯存,自然很快就會忘記。這是一種認知心理學興起以來的新的解釋法,也比較合理。

心理魔法書:

做夢是在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醒與夢交替出現,可以達到神經調節和精神活動的動態平衡。無夢睡眠不僅質量不好,而且還是大腦受到損害和有病的一種征兆。

種種夢境都是現實世界的投影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種種夢境都是現實世界的投影,夢中的所有事物,我們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源頭。

我們每天都要做夢,那麼,夢從何而來?夢裏又隱含著怎樣的秘密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種種夢境都是現實世界的投影,夢中的所有事物,我們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源頭。

一般說來,我們的夢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發性的,是自己的意念所引發的夢境,“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說的就是這種情形。一種是他發性的,是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刺激而產生的大家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如果睡覺時頭部、胸部衣被過重或手放在胸口,則可能在夢中會感到呼吸困難,易發生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