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看清對方,知人知麵更要知心(1 / 3)

)第一節 換個角度去看清對方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全麵掌握自我心理的基礎上,第二步要實施的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有的放矢地摸清對方的狀況,進而做出正確的心理判斷和決策。

卡耐基金言

觀察一個人的外表不如去了解其內心,了解其內心不如看其實際表現。當別人表現出某一種行為時,不妨換個角度思考他的動機,也許能看懂他真實的心意。

齊國攻打宋國,宋王派藏芷向南求救於楚國。楚王很高興,答應得也很痛快。然而,藏芷卻很憂慮地回去了。他的車夫問他道:“您求救成功了,怎麼還麵有憂色?”藏芷說:“宋是小國而齊是大國。為救一個小國而得罪一個大國,這是人們所不願的。然而,楚國卻很高興地答應了,這不合情理。他們一定是想以此堅定我們的信心,讓我們同齊國抵抗,以此削弱齊國,這樣,對楚國有好處。”

藏芷回國後,齊國攻占了宋國的五座城池,而楚國的援兵真的沒到。

從前,一個名叫魯丹的遊士,周遊至中山國,想把自己的策略呈獻君王,可惜投遞無門。於是,魯丹以大批金銀珠寶贈給君王的幕僚,請他代為引見。此法立即生效,魯丹被君王召見,並於謁見之前,先以山珍海味接待他。

席間,魯丹不知想起什麼,忽然放下筷子退出宮殿,也不回旅舍,立即離開了中山國。

從者很驚訝地問:“他們如此厚待,為何離去?”

魯丹回答從者:“這位君主被他的幕僚所左右,自己沒有一點主見,日後如果有人說我的壞話,君主必定會懲罰我,還不如早些離去的好。”

觀察一個人,應先考察他的所作所為,再觀察他做事的動機,審度他的心態,安於什麼,不安於什麼。人們所犯的過錯,是分成各種類型的。仔細審查某人所犯的過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麼類型的人了。

老子曾說:“宇宙間的物體,經常保持對立的狀態,因為宇宙的運動最終又會返回原來的狀態……這就是自然的運動法則。”

有表就有裏,但這些都不是固定的,因為相互間會有變化的趨向,如果隻從單方麵看,實在不能看出真相,因此,需要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他人。

所以,當別人表現出某種行為,我們可以根據他行為中的蛛絲馬跡,換個角度仔細分析,就能看清其本質了。

智慧點撥

從生活的經驗來看,沒有一成不變的人,人的行為是由他人所影響的。排擠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排擠他;侮辱別人的人,別人也會侮辱他。愈是會裝模作樣的人,內心愈是空虛;平時不易接近的人,突然變得很熱情,他一定是另有企圖;對於過分替自己辯解的人,不可能放棄對他的疑心;說話誇大的人,大都缺乏自信。

)第二節 不露聲色地讀懂人心

卡耐基金言

在識人的過程中,如果被對方發現你已讀懂了他的心,那麼,你不僅會失去操控對方的機會,反而容易陷入對方的掌控之中。

齊國一位名叫隰斯彌的官員,住宅正巧和齊國權貴田常的官邸相鄰。田常為人深具野心,後來欺君叛國,挾持君王,自任宰相執掌大權。隰斯彌雖然懷疑田常居心叵測,不過依然保持常態,絲毫不露聲色。一天,隰斯彌前往田常府第進行禮節性的拜訪,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禮接待他之後,破例帶他到邸中的高樓上觀賞風光。隰斯彌站在高樓上向四麵眺望,東、西、北三麵的景致都能夠一覽無遺,唯獨南麵視線被隰斯彌院中的大樹所阻礙,於是隰斯彌明白了田常帶他上高樓的用意。

隰斯彌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礙視線的大樹。正當工人開始砍伐大樹的時候,隰斯彌突然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樹。家人感覺奇怪,於是請問究竟。隰斯彌回答道:“俗話說‘知淵中魚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別人的秘密,並不是好事。現在田常正在圖謀大事,就怕別人看穿他的意圖,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樹,隻會讓田常感覺我機智過人,對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無益。不砍樹的話,他頂多對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還不致招來殺身大禍,所以,我還是裝著不明白,以求保全性命。”

中國古代有一種明哲保身之策,就是不要知道太多,因為知道得太多會惹禍。現代的人心透視術也正強調注意此點,不要讓對方發覺你已經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則就完全失去了透視人心的意義。當然,如果故意要使對方知道你能看穿他心意的話,自然就不在此限之內。

秦朝曾有一位非常能幹的宰相,名叫應侯,他擅弄權術,又極具才華,當政時采取的一係列政策,奠定了後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應侯曾有一塊封地汝南,在一次戰爭中被韓國奪走,秦昭襄王同情應侯,問他:“你失去了封地是否憂愁?”

“我不憂愁。”

“為什麼呢?”

“梁國有個叫東門吳的人,他的兒子死了卻不憂愁。他的管家說:‘您這樣疼愛您的兒子,天下少有,如今兒子死了,怎麼不憂愁呢?’東門吳說:‘我原是無子之人,沒有兒子時,我不憂愁;現在兒子死了,就和沒生兒子一樣了,我又有什麼可憂愁的呢?’我當初是平民之子,為平民之子時不憂愁;現在失去了汝南,也和失子的梁國平民一樣,我為什麼要憂愁呢?”

秦王認為這不是心裏話,就告訴大將軍蒙傲說:“現在,我若有一個城邑被圍困,就連吃飲也不覺有香味,躺著也不能安眠。現在應侯失去了封地卻說不愁,這難道是心裏話嗎?”

蒙傲說:“請讓我試探一下他的真心。”

蒙傲於是去見應侯,說道:“我想死。”

應侯說:“你說的什麼話啊?”

蒙傲說:“秦王尊您為師長,天下人所共知。如今我作為秦王的將領率領著秦兵,我原以為韓國是個小國,沒想到它竟敢違逆秦國的命令,奪走了您的封地,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不如死了算了。”

應侯聽後,立即向蒙傲下拜道:“這件事便全拜托給您了。”

蒙傲把應侯的話回報給秦昭襄王。從此之後,應侯每談到韓國的事情,秦王都不聽信,總認為這是他為了奪回汝南的封地所說的話。

如果被別人發現你已讀懂了他的心,那麼,你不僅會失去操控對方的機會,反而容易陷入對方的掌控之中。

所以,與人交往中,對對方自以為得意的事情,我們要盡量加以讚揚;對方有不光彩的事情的時候,要忘掉不提。當對方因為怕被別人議論為自私而不敢放手去做的時候,應該給他冠上一個大義名分,使他具有信心放手去做。

與人相處時考慮對方的立場,在避免刺激對方的情況下發表個人的學識和辯才,對方就會比較高興地接受你的意見。當自己看穿對方心意之後,千萬不要表露出來,讓一切進行得很自然,這樣才能使你的策略實行得圓滿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