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是“月俞穴”的俗稱,是髒腑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
經絡病象,也會反映在相應經絡的有關穴位上,比如,孫脈過於細小,所以容易堵塞,產生氣節,繼而出現痛感,這就是“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硬道理。
張大力至此已經十分確信,若能把真仙老人家拉來醫大,準是能帶博士生的瓶底眼鏡老教授。
十二經脈和武俠片中上鏡率較高的任督二脈,合稱十四經,這十四條經絡通道上分布的就是經穴,分布在外的叫經外奇穴,簡稱奇穴。
任督二脈是有穴位的,在奇經八脈中,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穴位,都寄附於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中,但卻沒有自己的對應穴位。
真仙介紹起經絡知識,真是猶如滔滔海水、連綿不絕,大部分還都是張大力學過的,說真仙是以醫築道,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張大力是信了。
但真正重要的是,真仙老人家著重指出,逆流功法,吸收靈氣靠孫脈,由皮膚進入,以孫脈為首感應。絡脈負責把靈氣絲彙聚壓縮成靈氣流,傳遞給經脈。
關鍵之處:經脈為主,絡脈孫脈為輔,其功能正好要和丹田互換對調,經絡才是真元力的存儲器,丹田內隻有同步發動機一項功能,還是被動型的。
皮膚接觸到靈氣,孫脈感應到後,啟動主動式吸收並凝結成靈氣絲,由絡脈負責將吸收進來的靈氣絲彙聚壓縮成靈氣流,靈氣流在大量湧入到經脈後,產生共振。
共振引發主動型發動機效應,經脈自主舒展,引導氣流在經脈內循環一周天,漸行漸快,其間,經脈靈氣流共振反哺絡脈和孫脈,導致絡脈和孫脈也相應擴充舒展,繼而三脈共振。
脈群共振刺激全身神經元,無數靈氣流暴漲信號,激活全身穴位,導致一定程度的穴位防禦性移位。
脈群和穴位的強信號,很快引起丹田內功法丹核的注意,產生被動式共振,擴充入口通道,產生虹吸效應,靈氣流奔湧而入丹田,進一步刺激促進丹核內轉和功法啟動加速。
丹田內被動型發動機效能徹底啟動後,對靈氣流的吸收和流轉功能反哺回脈群,導致對體外靈氣的吸收和對體內靈氣流的流轉進一步提速。
也就是說,整個過程中,實現了經絡與丹田內的雙發動機效果,哇,這就厲害了,從普通的單發民用小飛機,一躍升級為雙發殲20型戰鬥機。
靈氣流向的反操作,即為逆流的重要解釋之一。
脈群依據功法,自行通過共振引流達到體內循環一周天,實現功法修習和元力增長,這種方式,比起由丹田內發出指令要快百分之一秒還多,在微觀上,效率要高的多,效果要好的多。
在宏觀上,對脈群的利用率更高,功能實現強化,自主刺激,會導致脈群的適應能力顯著增強,能主動適應級別提升過程中和超量靈氣形成時的異常反應,是瀕臨爆體和溢出前的重要保險。時間短,任務重,不自強不行啊,有時指望丹田內來反應調整是來不及的。
上述這個過程,是指修煉者身處靈氣之地,什麼都不用去做,躺那睡覺都行,隻要有靈氣,身體就會主動逆向吸收合成,不用刻意地去啟動功法修煉。
但對靈氣環境有要求,過分稀薄的時候,共振太小,來的太慢,效果就會大大地打折扣。
作為逆流功法的另一個重要解釋,就是靈氣流湧入丹田內,經功法丹核加工成真元力,除一小部分真元力被丹核吸收,實現強化升級外,大部分的真元力會回流到脈群中駐留。
試想一下,脈群內常有真元力在撐漲著,脈壁自然會逐漸適應並變的更厚實,脈管內徑會變得更寬。
即使未運行功法修煉時,脈群裏緩緩自行流動的真元力流,也會不斷刺激那些不曾暢通或出現堵塞的穴位脈絡,久而久之,就會自行打通。
經絡內儲藏真元力進一步增強抗打擊能力,還能更快速出擊搶先一步進行殺傷。
脈群內真元力過多時,可承受的溢出,就會滲灌到血肉骨骼之中暫存,形成肉晶和骨晶,等到需要時,晶體會迅速消融釋放回脈群裏。
血肉、骨骼、脈群、丹田,都成為了真元力的存儲器,而且脈群是優先級,這就造成了兩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