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舒適的心態有助於我們高效地完成工作,並在工作的時候享受一種難得的寧靜,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就能坦然麵對各種挑釁,無論身臨逆境還是麵臨失敗,都能夠保持平和的心態和風度。所以,冷靜的人生活得更充實,更有意義,更能體會生活的真諦,猶如在都市的喧囂中尋找著一份持久的沉靜,在川流不息的忙碌中尋找著一份安寧,在嗟歎落花流水的時刻靜望春江花月夜……
高山流水在廚房的意境
生活中的每一天,也許都不可避免地充斥著瑣碎,那些瑣碎的生活更讓人們煩躁。諸如生活的艱辛,工作的壓力,情感的挫折,這些,塵世中的人們都會遇到。我的腦海中常常回味那高山流水的畫麵,感受高山流水的音樂,用音樂陶冶情操,讓自己的心靈變得高雅;在廚房的瑣碎中尋找著寧靜,就會衝淡生活帶來的煩惱,提高生命的質量,使活著的每一天都充實起來。
在廚房勞作,常常會想起高山流水的傳說:先秦時期有一位非常出色的琴師叫伯牙,他彈奏的曲目可以用曲高和寡來形容。而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的時候,路過的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出他所彈的曲目是描繪“巍巍乎誌在高山”和“洋洋乎誌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於是,為遇上知音而感興奮。後來子期死去,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生不再操琴。“子期死,伯牙絕弦,以無知音者。”故有高山流水的傳說。這個傳說不僅說明了知音難覓,也向我們講述了《高山流水》曲的由來。
廚房與高山流水,風馬牛不相及。但是,每當談到高山流水,總是會思考著這樣的問題:高山流水應該表達的是一種意境,高山流水所代表的是一種友情,《高山流水》是一首高雅的曲目。高山流水會與廚房有關嗎?
既然無關,我每次在廚房做好了飯菜,靜坐休息的片刻,總是會放上一段樂曲,雖然磁帶因為多次重放已經變得不再清晰,而在那著名的《十麵埋伏》《漢宮秋月》《陽春白雪》等十大古典名曲中依然能夠聽出《高山流水》的音律,仿佛在古箏演奏者的指尖裏流淌出的真的是那清澈的流水,還有觀眾席裏的知音的身影。
每當這樣想著的時候,眼前總是會浮現出一幅山清水秀的畫麵。遠處的高山上一泓清泉從山頂飛瀉而下,在靜靜的流淌中彙聚在山腳下的一汪池水裏,那碧綠的池水倒映著高山的影子,令人遐思著親耳傾聽流水的聲音,從而領略高山的雄姿。而這種意境在廚房裏能體現出來嗎?也許,人們已經習慣於家庭生活的瑣碎,每天在辛勤地工作後回到廚房裏為著讓自己的身心都愉悅,要做些不同的飯食,那一時刻沒有什麼可以幻想了,就是實實在在地做著與柴米油鹽打交道的事情。似乎感覺很枯燥,然而,那正是一幅與高山流水的清淡相映襯的畫麵,因為在這幅畫裏,人們才是真實的。
和同學小聚,大家搶著去廚房輪番上陣炒著自己拿手的菜肴,這時的喧鬧聲覆蓋了流水的聲音,卻洋溢著友情,在知音小聚的時光裏除卻了廚房裏的煩躁,一起回味曾經遊覽過的高山,在傾聽過的流水的聲音裏度過歡樂的時光。
餘秋雨先生在《高山流水》一文中寫道:“差不多注視了整整40年,已經到了滿目霜葉的年歲。如果有人問我:‘你找到了嗎?’我的回答有點艱難。也許隻能說:‘我的七弦琴還沒有摔碎。’”
為什麼餘先生會這樣寫?源於他參加幾個前輩的追悼會,注意到懸掛的那些挽聯中筆涉高山流水,好像死者與撰寫挽聯的人是知音,但死者對於撰寫挽聯者的感受絕非如此。於是他寫道:“如果死者另有知音名單,為什麼不在臨死前鄭重留下呢?……幾十年的生命都在尋找友情,難道一個也找不到?找到了,而且很多,但一個個到頭來都對不上口徑,全都是錯位了的友情。”
友情不應該錯位,也不應該隱藏。正如愛默生所說的那樣:“人的個性是無法隱藏的,它遲早都會顯現出來。它不僅能通過我們的語言和行為很強烈地體現出來,而且還能通過我們自身釋放的氣場表現出來。我們每個人真實的一麵也是如此,它遲早都會透露出來。然而許多人卻不願承認他們的真實的一麵,總是想表現得更聰明一些,更富有一些或更強壯一些,最終嚴重影響或毀掉了自己的生活。”
人們常說知音難覓。就像那些少小時的同學,可能有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而有的人仍然在家鄉的土地上勞作,並不是說知識分子鄙視那些農民,而是他們之間可以談友情,卻做不成知音。為了知音而獻身或遭到流放的人古今中外皆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