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3月4日,俄國偉大的作家果戈理逝世了。他的摯友屠格涅夫一邊流淌著悲傷的淚水一邊用沉重的筆趕寫出一篇悼念果戈理的文章。但是,沙皇統治者害怕果戈理的名字出現在報刊上。彼得堡的書報檢查機關禁止發表一切悼念和頌揚果戈理的文章,並且宣稱,如果屠格涅夫不顧禁令,強行發表文章,他就會遭到逮捕。正直和勇敢的屠格涅夫寧肯坐牢,也要慰藉死者的靈魂。他曆盡重重艱難,終於在《莫斯科新聞》上刊登出悼念果戈理的文章。沙皇的特務機關見到文章後立即傳訊屠格涅夫,將他監禁一個月後,沙皇親自下令,把屠格涅夫流放到斯巴基去。而為了果戈理被流放,屠格涅夫感到自豪。
高山流水,不僅是一首曲目,高山流水也讓我們領略了自然的意境。高山流水能讓我們尋覓著文心相通的知音,走進彼此的心靈世界,演繹高山流水的絕唱。在深思這些名人故事的同時,從廚房裏流淌出的歡聲笑語讓我們感受友情的可貴;高山流水不僅讓我們傾聽著高雅的樂曲,也為我們的生活注入了更多的添加劑。我們在熱愛生活的同時,更要去調劑生活,在煩惱裏體驗幸福,體驗生活贈與我們的快樂。也許,這才是高山流水在廚房給予我們的啟示。
像品茶一樣品味生活
品茶如品人生。在淡淡的茶中,去思考去感悟,思考的結果和感悟的內涵會凝結成點滴的回味,給人生增加一些回味,在記憶中感受逝去的美好。我喜歡喝茶,不僅去茶樓,也去茶社。在茶樓品味著高雅,在茶社裏感悟著平淡。
茶樓與茶社喝茶的不同之處是,在茶樓裏茶藝小姐表演茶藝,到茶社可以自己動手完成品茶前的幾個步驟。在茶樓裏往往消費一種茶就要成百上千,在茶社裏可以紅茶、白茶、綠茶隨意品,隻要喜歡,泡了一壺又一壺,老板仍然高興地陪你聊,陪你喝茶。因為他知道你懂茶,知音造訪,對他來說是一種幸運。
所以,在三番五次的折騰後,確認了隻有喝茶才能既品味文化又陶冶性情,甚至把品茶,當成了一種浪漫。當然,並不是風花雪月的浪漫,卻感覺很愜意,也很幸福。尤其在走過幾家茶樓後,這種認識就更加深刻。經過了每天泡茶、品茶的親身體驗,才終於喜歡上了喝茶。
最初喝茶隻限於兩種形式:一是為了提神,二是為了解酒。第一次去正規的茶樓喝茶,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吸引我的就是聽茶道。喜歡聽茶藝小姐的細心講解,在吳儂軟語中感受江南女子的細膩,眼前浮現的是茶山的風景、茶坡的碧綠、茶樹的姿容,還有這茶葉的清香。這個時候,總能感到喝茶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在溫杯、濾茶、聞過茶的清香之後,慢慢地品味著,生怕糟蹋了這茶的真正味道。這時,喝到嘴裏的就不是普通的茶水了,而是一種文化——茶的文化,並在這種茶文化裏仿佛尋到了曆史的行蹤,聽到了未來的腳步聲。
或者,從這種茶文化裏,我看到了時代的變遷,生活的改變。從天橋的大碗茶,到老舍先生的《茶館》,從馬路上擺著的小茶攤,到環境雅致的茶樓,從茶園、茶館到茶藝、茶道,社會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又讓人們改變了很多。從注重外在裝飾到注重內涵的審美,人們不斷地品味著生活,也品味著人生,於是,文化與文明的聲音就在耳邊不斷地回響著。
其實,品茶要有一套上好的茶具,才能與品味這個詞相聯結。準備一套精致的茶具很有必要。手繪的陶藝,花梨的茶盤,古色古香的雕花木桌,鏤空的木門和懸掛的草簾,這些如茶樓一樣的裝飾雖然一般人家不易做到,但是,擁有一套茶具,還是可以做到的。在做好了準備之後,再去品味透明的茶,心境也會變得如此透明,不染纖塵了。
飲茶最大的妙處,不僅是愉悅身心的一種休閑方式,最重要的是茶對身體的保健作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這樣的記載:“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清爽,不昏不睡。”喝茶對身體的益處從古人開始就已經有了這麼深的研究了,難怪中國的茶文化世界著名。威廉·烏克斯在《茶葉全書》中寫道:“飲茶代酒之習慣,東西方同樣重視,唯東方飲茶之風盛行於數世紀之後歐洲人才開始習飲之。”中國人喝茶就像外國人喝咖啡一樣,不同的是喝茶看上去比喝咖啡要複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