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生活中的幸與不幸(1)(3 / 3)

解讀凡高,他的身世一定會深深吸引你,連同他的畫作,他的發自內心的痛苦和憂傷,這一切,都會使你的心靈更為敏感,會使你的感情更為豐富,並促使我們最終確立起一種生活的信念,確立起一種在悲哀中的莊嚴和在痛苦中的愛!

不僅是作為藝術家的凡高,每一個寫作的人也注定要經曆孤獨,喧囂的都市、浮躁的心態不可能寫出傳世的作品。巴爾紮克曾經蓬頭垢麵地來到居於偏遠鄉野的德·彭梅瑞爾將軍家,在傾聽將軍回憶的同時,他忘卻了巴黎、忘卻了朋友,甚至忘記了德·柏爾尼夫人,開始了長達兩個月的寫作,終於完成了《最後一個朱安黨人》這本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劃時代巨著。

貝多芬被稱為用苦難譜寫歡樂的音樂家,他在生病後,寫信給朋友韋該勒說:“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兩年來我躲避著一切焦急,因為我不可能與人說話——我聾了。”他的愁苦,在他的《奏鳴曲》裏有所表現。但是,並不是他所有的作品都帶著憂鬱的情緒,在《七重奏》裏,體現著一種歡悅的氛圍;在《第一交響樂》裏,人們能感受到一種明澈如水的意境。這些作品,既反映著青年人的天真,又展現著對幸福的欲望和向往。雖然那時的貝多芬,獨自一人過著隱居的生活,可在他的作品裏,人們同樣能夠找尋到他對幸福的渴望。

凡高、巴爾紮克、貝多芬分別是天才的畫家、作家和音樂家,都經受過孤獨的煎熬,但在孤獨的背後,收獲的是幸福,送給讀者和聽者的幸福,送給欣賞者和收藏者的幸福。其實,孤獨是心靈寂寞的一種內在的表象,而享受孤獨,在落寞裏揚起希望,填充寂寞的心靈,誰又能說不是一種幸福?

在煩惱裏仰望

台灣著名繪本作家幾米說:“所有的悲傷,總會留下一絲歡樂的線索;所有的遺憾,總會留下一處完美的角落。我在冰封的深海,尋找希望的缺口,卻在驚醒時,瞥見絕美的陽光。”循著歡樂的線索找回屬於自己的幸福,就會遠離悲傷和煩惱。

生命定格在27歲的梁遇春,留下了大量的翻譯作品,散文集《春醪集》《淚與笑》更被後人所稱道,但是他卻有遲起的毛病。因為“在大學裏,有幾位道貌岸然的教授對於遲到的學生總是白眼相待,我不幸得很,老做他們白眼的鵠的,也曾好幾次下決心早起,免得一進教室的門,就受兩句冷諷,可是一年一年地過去,我足足受了四年的白眼待遇,裏頭的苦處是別人想不出來的”。雖然有煩惱,梁遇春仍然相信遲起是一種安慰,而且能夠彌補他的苦痛:“遲起給我最大的好處是我沒有一天不是很快樂地開頭的。我天天起來總是心滿意足的,覺得我們住的世界無日不是春天,無處不是樂園。”

一本書裏曾經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貧窮的女子,沒有錢買書,於是,她想到了一個辦法,去圖書館借書。當她把借來的書打開,準備閱讀的時候,卻發現貧民窟裏的醉鬼闖了進來。為了能安靜地讀書,她將家裏所有的家具都堵在了門口。醉鬼進不來了,她才得以安靜地讀書。可以想見,她的心中是多麼煩惱。可是,在煩惱中,她想出了獲得幸福的辦法——讀書。這是一種讓心靈休憩的方式,更是仰望幸福的力量。

女友剛剛跟丈夫吵了架,痛哭著跟我訴說她的不幸。我看著她朦朧的淚眼,問:“到了離婚那一步嗎?”

“還沒有。隻是心裏太難過,為他的一些做法,尤其是不尊重女人的做法。”她答。

“如果還沒到那一步就先忍一忍,退一步海闊天空。”

“可是我的生活中煩惱很多,我擔心不知道哪一天還會發生爭吵。”她擦著眼淚說。

“該來的總是要來的,你想躲都躲不過去。把話說透,如果他還執迷不悟,再想別的辦法。如果他是個善良的人,如果你承認他是個好人,就應該跟他好好相處,多從自身找原因,你會發現,別人的錯誤原來與自己也有關。”

“你怎麼會這樣想?”她問。

“我是想幫你擺脫煩惱。如果你的煩惱太多了,心裏就照不進陽光,心靈如果沒有了陽光,就會陰暗。你喜歡陰暗的天空嗎?我想你不會。隻有心靈裏透進了陽光的人,他所有的日子才是明亮的,他的心靈才是美麗的。所以,你之所以吵架,是因為你想擺脫煩惱,爭取屬於你的幸福。可幸福不是爭來的,也不是奪來的,是靠自己努力得來的。你現在需要做的是,卸掉煩惱,努力贏得屬於自己的幸福。”

女友離開我的時候,臉上是帶著笑容的。後來,她給我打電話說,他們已經和解。聽到這個好消息的時候,我去了一趟Papa’s文化餐廳,獎勵了自己一頓“海陸空”套餐。